服务设计是指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对服务的人员、基础设施、信息沟通和材料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和组织的活动。服务设计可以是对现有的服务进行更改,也可以是创建全新的服务方式。
举个例子“去医院就医是我们都会体验到的一项服务,整套流程包括网上预约、医院、排队挂号、就医、缴费、取药等一系列触点,我们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医院和病患在整套服务下来都能方便地、自然地、有效地完成,并且对彼此感到满意。这就是服务设计。”
简单来说,服务设计是源于我们的生活,植根于服务业,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提供服务受众与服务提供者双方满意的服务的设计。
英国设计协会对于服务设计的解释
对于服务设计专业来说,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资源。而皇家艺术学院的服务设计绝对是最符合好学校的标准,名校资源,和诸多政府、社会机构有商业合作机会,所学的专业知识连接就业,创业等等。每周LACSTUDIO都会邀请一位海外艺术设计留学生或设计师进行个人经验与就读海外院校的分享,为未来艺术家啊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上周,我们请了皇艺在读学姐为大家分享了在RCA上网课的体验,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同样是就读于皇艺的届服务设计学姐讲讲在RCA读服务设计。「为什么选择服务设计?」“生气容易,解决问题难”
桃尔摩斯RCAServiceDesign届我从小就是一个每天气鼓鼓的熊孩子。而后年月辗转,如期成长成为了一个大喷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大型的马拉松,我有时候怀疑别人都是来参赛的,就我是来出警的。日常生活是在地铁站和插队的大哥吵架,在社会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和陌生网友撕胯。河豚是我最能与之共情的动物,每一次胸腔被愤怒轻易地充满的时候,不照镜子也知道自己面皮紫胀、双眼爆凸。
如果你根据我的以上的叙述建立一个人物画像,大概也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像我这样的人说的好听是正义感爆棚还有点理想主义,但直白点讲是一个愤世嫉俗又讨人嫌的人。我也奇怪,明明我走在路上看见老弱病残就一步三回头,看到黑暗不平就想一挂鞭炮点了旧人间的天灯。明明由愤怒支配的冲动已经足够强烈,但是仍然,我没有对自己觉得需要改变的事情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承认这一点之后的副作用是愤怒的边界蔓延开来,就像固色做得不好的劣质颜料,逐步由自己站立的地面向上扩散至四肢百骸。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我讨厌效率很差的工作流程。我讨厌想办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徒劳地跑很多次。我讨厌永远要等十分钟最后转到语音服务的投诉电话。我讨厌高峰期无序的人潮汹涌。我讨厌电信诈骗。我讨厌酒店民宿里的针孔摄影机。我讨厌随处可见的性骚扰。我讨厌人和人不能互相理解。我讨厌暴力。我讨厌写社会研究论文的时候文献综述可以行云流水但到了提出解决思路的时候就什么都写不出来。这样的以“我讨厌”开头的句子我轻松可以写完一本书,然而结果只是,我讨厌无能狂怒的我自己。
去念服务设计是一个意外。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大约四年前我的理想还在投身文化人类学或者政府公共关系里横跳,企图以一去三五年的田野调查或者干脆认命做本专业来逃避不能和自己和解的躁动。其实除去容易愤怒之外我是一个好奇心旺盛兴趣异常广泛的女的,天文地理民间传说都知道一点还每天8g上网,挺擅长去做入户访谈和口述历史相关的活动。怎么看都也是不会血亏的选择。
只是不甘心。
所以在这样的心态下第一次看到有关服务设计的论述,就像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在考场上的最后十分钟突然看见有一道每一个自己知道的条件都可以写上去的大题一样激动。鼓励一切不同背景的人都去用整体的、以人为本的、创新的思维和落地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每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是服务设计在做的事,也是我一直没有想到要怎样去总结的、我的价值观。
「申请过程」“原来所有你以为的弯路,都可能是礼物”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着手申请。准备作品集的过程可称困难,作为从社科领域跨过来的人,甚至对“作品集”究竟是什么都没有概念。但好在“万事皆可服务设计”,找方向一点也不难,本科期间做过的关于社会公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育的研究通过复盘,都可以通过服务设计的方式进行重构,也正好补全了之前研究中欠缺问题解决方案这个不足。而作为找茬master,看不顺眼想解决的事有那——么多!可以说,如果你也是个强迫症,那么在作品集准备和选题环节,要头疼的事情无非只是要从那么多问题里挑出哪几个去做而已(至于到了输出环节的痛苦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现在看起来的确是非常简陋的作品集了最后做出来的作品集特征显著,包括高海拔地区农民的白内障防治、城乡弱势女性的就业培训、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育等内容,面试也都意外地顺利,和面试官聊天的过程也感觉到治愈,原来此前的时间里对周遭和社会的观察并不是庸人自扰而已,无论申请的结果如何,都让人觉得被孤立。而最后拿到RCA的offer之后,作为不爱写日记的人,也在备忘录里打下一行字:
“原来所有你以为的弯路,都可能是礼物”
「成为预备役设计师」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Studio、便利贴和吸烟处”
我一度非常回避在任何情形下的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因为实在没什么方向,因而不知道要如何去概括。而在希思罗机场落地之后,我模模糊糊地觉得,终于踏实地要抱持着那份作为“预备役设计师”的觉悟了。
总而言之,是光辉灿烂的银杏树和名字里“皇家”这个豪华Title不甚相符的、也是容易被每一届的新生集火围狙的是RCA的硬件配置。以肯辛顿校区为例,整个校园不过是两栋楼,楼下一棵银杏树,树下一片吸烟处。因此怀着很大的憧憬和一些由“地方小厕所堵隔壁IC更财大气粗”生发出的落差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旅程。
RCA的课程设置简而言之,是以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双线并行,以4-6人的小组项目为主,配置项目导师并与真实的商业公司或社会组织合作。服务设计专业的学制为期两年,每一年被春假、圣诞节假期和暑假分割成为三个学期,六个学期内一共要做一个热身项目、五个大项目(包括最后的独立毕业设计项目)和至少两个小项目,完成一篇论文。项目和论文指导均配备导师进行实时的指导和答疑。每一周都安排了专业课讲座,内容涵盖服务设计的思维训练、方法论、工具、策略和设计伦理。专业课的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及时将课程内容应用在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中。
同时,学校还有大量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开讲座和工作坊,专业也会每周三请来服务设计的从业前辈来进行经验分享(该环节可能会有工作机会随机掉落)。
上学的时候最大的感觉是不敢松懈。尽管伦敦真的很好逛,假期额度也充裕,但是常年早出晚归在公寓和工作室间两点一线是太普遍的常态。服务设计是并不是一个有非常多限制和严格框架约束的专业,选题上有很大的自由度,讲座上老师也并不会考勤,多人小组合作如果操作不当也会有大量摸鱼的机会。而这也意味着,没有人会把饭喂进你的嘴里面。你可以每节课都在家睡觉,也可以在讲座之后也不放过嘉宾去约他喝杯咖啡;可以小组讨论找借口划水搭便车,但也可以毫无保留地投入甚至为项目争取到落地的机会。想获得多少的资源和能力、想积累多少的经验和知识,全看自己究竟愿意要在其中投入多少而已。
冬天的晚上爬出Studio的常见景象之孤独发光的RoyalAlbert
不管是打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