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第三十二期,你们的第一期

耐心看到最后,会有专业性意见的惊喜。

迎面吹来的风

我们一家低调内敛的社团。从当初的「学法社」走到了如今的「学法导报」,一路跌跌撞撞摸滚打爬,目前正副社长2名,正副主编2名,责编共15名。

生命总是在不断给人惊喜。对于当初入社一心只想「把手头事情做完」的我来说,尤其如此。「惊喜」是一种比「开心」更加美妙的生理感受,它往往代表着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发生了「未立刻察觉的心态转变和质的飞越」,令人愉快。

报刊行业的下沉、自媒体平台的飞速成长,让人忧愁与快乐兼备,前方展示了太多的可能性。迎面吹来的风,更多强调的是“被风迎面吹拂”里的“被动”意味。我们坚持报纸与新媒体并存的模式,置身在风口,也时不时被新事物的冲击撞得眼花缭乱。

但我们的想法也慢慢的清晰了起来——我们不会放弃报纸,这是导报的根基。诚然传统出版业趋向没落,出走的人越来越多。反过来想,这或许也是个去芜存菁的好机会。留下的有想法有态度的人们,定会闯出一条血路来。更何况,还有你们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呢?嘿,一起加油吧。

关于第一期报纸

从选题大会的初立想法,到你们的具体行动,到与责编的磨合,到审核编校,到老师们的修改意见……一份报纸终于产出,是不是很有满足感呢。

报纸一共12版,分别设有「校园」、「社会」、「调查」、「评论」、「文艺」五个板块,大家的心血,都融在了其中。

「校园」版中,有记者丁雨晴、楼佳辰关于“新生活动热情周”的现象调查,我们置身于实践机会迅增的大学,生活与工作学习要如何平衡?过度忙碌是否是常态?有记者林洁仪关于图书馆自习室占座问题的调查;有记者齐晨旭关于大一睡眠质量的小探究。

「社会」版中,有记者唐淑洁关于网约车在新政出台背景下的调查与分析;有项天琪针对网约车安全保障的进一步评论;有记者张咏怡以明星自杀为背景做的我校心理健康机制的调查;有记者姜怡婷针对当前正火的“直播”平台的探析;有记者顾怀宇对国庆堵车现象的采访。

「专题」版块的大稿,是记者沈菁洋新生之家风貌展现,我们在浙里,是异乡人,更是一家人。

「调查」版中,有记者夏天翼对周边学校公共自行车问题的一波探究;有记者计青对学校网络维护问题的征询;有记者王铎铠针对亲身经历的电信诈骗事件的追查;有记者张梦雪对驾校收费新模式的科普。

「评论」板块格外热闹,有黄慧对微博炒作和网络暴力的评析;有蒋仁本对美国大选的想法;有李萌对网络热词炒作、网友无脑跟风的批评;有申卓文对“网红们”发展的一波看法。

「文艺」版的董可馨,则以之前大热的《湄公河行动》作引子,对内地犯罪片做了一次想法独到的分析。

大家的第一次写稿感受

蒋仁本:

关于这次的选题,其实是本着看美国大选这场戏那么久,越看越觉得好笑,忍不住了,就想写了。报纸出来之后,美国大选已经尘埃落定。而在下在摸索中写评论的日子,才刚刚开始。以我浅见,评论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观点推销出去那么简单,好的评论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是用自己的论点去换取他人的思考,换取一群人的思考——从已知到未知的思考。就算我们只是校园媒体,也仍然可以做出校园之外的、引人深思的、有温度也有深度的东西,前提是我们想我们敢!

计青:

看到自己的稿子被印在报纸上,虽然它不完美,但是那种自豪感难以言表。在写稿过程中,对我而言,最难的是培养采访的勇气。记得刚开始要采访的时候,很慌张,站在学校的马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同学,就是没有一个冲上前去的勇气。有的时候好不容易逮住了一个同学,却因为害怕而手足无措。不过也是因为这次契机,我有了一点进步,现在面对采访任务不再觉得害怕,而是期待。现在想想,从初稿时的单一和混乱,到终稿时的相对丰富和得体,我和我的稿子在一起进步。

张梦雪:

第一次写稿子,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责编耐心的告诉我、很细心的帮我改稿子,比如这里要扩充啊,那里要改用词啊,真的非常感谢!真正稿子上报的时候,我其实是不敢看的,因为我觉得我有太多不足了。认识到选题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从各个角度,怎么样深入,切入点怎样有新意,范围的把控,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姜怡婷:

这次我的选题与网络直播有关,采访对象比我想象中的随和,因此采访过程还算顺利,但之后的稿子,还是由于措辞、逻辑等问题在阮学姐和老师的指导下反反复复修改了多遍。这算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篇稿子,在这过程中曲折一定有,但更多的,是成长。

董可馨:

感觉整个过程其实最难的是材料的整合,如何不讲废话,如何有一个比较好的逻辑思路,在改的时候也慢慢成型。责编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心吧,也让我觉得自己需要慢慢成长为一个“强迫症患者”。

项天琪:

选题简直折磨人!前前后后恨不得换次才最终敲定,采访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不太会整合,写稿的时候总带有主观意图……总之过程是相当的艰辛,超级感谢梓昕学长和雨清学姐!都在我满是漏洞的新闻稿里做了批注,甚至比我写的字数还多!希望接下来我们一起继续努力,让导报更有温度温暖寒冬!

陈昊昱:

我记得第一次选题的时候,因为内容更偏向于评论而将选题磨合成了没有太多新意却很有时效性的“电信诈骗”。出稿速度慢是我很抱歉的缺陷,但修改的过程里让我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关于格式如何规范和新闻稿里的一些注意点,比如人物信息需定位分明等等。希望以后能继续努力吧,和优秀的导报一起向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努力进发。

顾怀宇:

想到要做交通拥挤这个选题是在我国庆坐大巴回去的路上,堵了八个小时,坐在位置上欲仙欲死,决定导报就写这个了。采访的过程主要是发调查问卷,一开始在女生宿舍敲门发问卷,被保安大叔抓住,看我的眼神就像抓到了什么邪教还是传销组织…结果还是顺利结束啦,在姚雪学姐的建议下改正了很多表达方式和格式用词方面的问题,比如:刚开始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语言非常的繁琐,特别是写关于调查问卷信息的时候,没有把调查问卷的数据、背景、内容写清楚。后来在学姐的建议下,采访内容改成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出现,没有原来那么单调,调查问卷的必要信息都写的很详细。第一次写稿很开心,接下来也请导报多多指教。

唐淑洁:

比起选题的绞尽脑汁和采访的忙碌准备,最痛苦的就是改稿,对着一篇稿子不停的修改,婉莹学姐超级认真,最终稿的时候我都觉得央视新闻也就是这样的。在改稿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比如采访对象要有完整的身份,要注意线索安排,还有就是写采访时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总之,当拿着出炉的报纸,看着我的名字,给我分都不怕自己骄傲的。

沈菁洋:

其实采访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那些惊喜常常会在无意识间弥补你在采访过程中的阻碍,想想也是蛮有趣的事情。

比如这次为了第二期稿子和搭档写电瓶车的过程中,上周六去派出所的采访过程中,登记了自己的信息,兴高采烈地就觉得自己可以采访到了,结果一进去说明缘由,就被拒接了“我们接受采访是要采访备案的,除非是你们的校长给我们领导打了招呼,我们才能接受采访。”派出所的哥哥这样拒接人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再怎么询问也不肯开口了。

学校方面的一个点,也是被拒了,采访接连受挫很让人沮丧,也担心稿子没内容,但有些时候转换下思路,或者坚持蹲守,总能采到你要的东西~

虽然没有采访到派出所,但我知道了采访一般要备案啊~虽然学校保安叔叔最初拒接了我,不过后面歪打正着的碰到的保安叔叔给予我的信息也很充实~!

责编们的话

林格格15传播:

最早她写的时候,不太理解选题要选哪些方面,写的时候有很多不太专业的地方,比如会出现一些模糊的概念:很多人啊,多数人说之类的,她写稿和修改稿子的速度真的很快很快,非常积极,总之是个很积极很厉害的人。改稿子过程一开始真的很艰辛,但逐渐地去双方磨合、讨论,自己也能一起进步。

王佳15编本:

选题的话都有想法,但可能过于生活反而显得不够新颖,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注重选题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选题的社会价值。

改稿的话建议小朋友们主动一些。责编们都是学长学姐,平时也有事情要忙,追着你改稿其实不太可能。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写出一篇好稿件就需要主动和责编多沟通,好的稿件都是改出来的。

章媛15编本:

最大的感想大概就是句子要通顺,用词上要准确干净利索,少用形容词。内容上不能虚,多用描写,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要交替着用,最重要的用直接引语。新闻最痛苦的应该是标题,一个好的标题,稿子也就成功了一半。

朱虹15数出:

她们的选题之前有被否决了n个,一开始就很自然的想写开学的一些事情,比如百团大战,要不就是社会上的问题,电信诈骗之类的,但是有的不符合我们导报的风格,有的又容易写成半评论半调查的“二不像”。选题最好是我们学校的事情,并且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采访材料不知道要怎么挑选,全部往稿子里面塞。

我感觉选题的思维要更开放一点,多







































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
白癜风资讯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sybj/73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