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点阳光就灿烂,25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文/李跃儿

2-3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从0岁开始,孩子就对成人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如果成人心情愉快,面部快乐,孩子就会显得非常安详舒服。2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根据成人的面部表情用相应的情绪与成人呼应。孩子更多的是喜欢使成人快乐和欢笑,所以孩子一岁多之后,就会有意识地给成人带来快乐。

到了2岁,孩子已经能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有一定的掌控,对成人的情绪认知也达到了很深的程度,所以2岁开始,孩子会出现一些非条件反射的情绪状态,就是说孩子并不是因为身心不愉快而产生情绪,有时候,是由于跟成人互动中的某些发现和探索而产生情绪。综合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1对情绪模仿的关键帮助

孩子到了2岁,尤其是女孩,对哭这样的表达形式比较敏感,原因是哭可以由模仿而来。哭在人的正常生活中是不常见的,当孩子从电视看到某人用某种姿态哭泣的时候,哭就会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大脑中,以后在某种情景刺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想起那个人哭的样子,于是也会摆出那样的姿态去酝酿哭的感觉,最后弄假成真。

其他的撒娇,表现不舒服、不愉快这样的表现状态,实际上是孩子在学习情感表达。在这种时候,如果成人认识不清,真的以为孩子有不良情绪,就会造成孩子按照表演的情感去寻找真的不良感觉。

当孩子出现这样状态的时候,家长一般都能够识别出来。这时家长要不动声色,不要让自己的眼睛露出太多的忧伤和同情。

家长可以先平静地观察一会儿,如果孩子是在表演,只证实孩子这是在哭即可,不必帮助孩子找出哭的原因,可以说“宝宝在哭,宝宝需要在这里哭一会儿”,然后问孩子有什么需要,在孩子感受一会儿这种情绪后,就可以帮他扭转过来。

一般来说,让他哭一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哭的时间长了,就可能酝酿成真的哭泣,孩子会自己寻找不愉快的原因,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去找寻忧伤因素,发展成为一种忧伤习惯。

发脾气和其他表现情绪也一样,如果成人表现出来害怕和担忧,孩子就会练习用这些情绪来控制成人,并且愈演愈烈。

2对离别焦虑的关键帮助

孩子到了2岁,大部分的妈妈可能选择离开孩子,重回职业领域,这样就可能造成与孩子分离。

2岁的孩子由于在妈妈离开前大脑里已经留存妈妈在家的影像,妈妈离开后,孩子会比较出妈妈不在了,但是他只知道妈妈是应该在自己面前的,当妈妈的形象出现在大脑中,而妈妈又不在眼前时,就会引起孩子的忧伤和焦虑,他需要妈妈立刻来到自己面前,否则就会非常焦虑。

2岁之前,孩子大脑中妈妈的形象还不是很强烈、很清晰,年龄更小的时候,妈妈走了后,一转眼就会忘记,所以在离别的那一瞬间会哭,离别之后就不再忧伤,离别焦虑也不会很强烈。

而2-3岁的孩子,是离别焦虑最强烈的时期。这时孩子已经有了永远客体的认知,当不能判断妈妈一定会回来时就会焦虑,到了3岁,孩子就能根据经验判断妈妈早上走了,晚上一定会回来,所以焦虑也会减轻。(点击这里获取:《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如果离别焦虑解决不好,就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的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恶性循环,这使得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一种不美好的情绪中,每个人都难于摆脱,这样的环境一定不会养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如果妈妈自己不是乐观豁达的人,已经感觉到与孩子分别是一件让自己内心感到痛苦的事,那就说明妈妈不了解与孩子分离的方式,也不了解让孩子心理和情绪保持良好状态的条件。

2岁的孩子,只要家庭氛围是快乐的,妈妈不在的一整天里,孩子都能有良好的生活节律,有可供孩子探索和玩耍的环境,而且带孩子的人也不会在妈妈走后使环境变成冷漠无聊甚至不愉快的氛围,孩子是不会有太严重的离别焦虑,充其是在离别时哭几声,妈妈走后就会立刻进入工作。

如果孩子在家生活得非常好,妈妈又是按照统一的节律来生活,每天早上都是同一时间离开,晚上都是同一时间回家,离别时孩子也许根本就不会焦虑。

如果必须分离,孩子每天早晨都要哭,这时妈妈就需要心硬一点儿,每次分离时都果断、快速、快乐地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越心软,孩子的不良情绪会留存得越久。

3对成长烦恼的关键帮助

人们都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童年快乐成长,实际上成长是不会一直快乐的,因为只有有困惑才会突破,突破之后才会提升。

儿童也是这样的,无论是在智力方面还是社会性能力方面,一个幼小的孩子在征服他的生存环境中一定会遇到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人和人之间打架吵架的冲突,而是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

每当这时,孩子会感到痛苦和烦恼甚至伤心,孩子必须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这个世界,才能脱离苦恼和伤心。突破之后孩子会感到愉悦,因此成长的烦恼不会给孩子带来长久的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

2-3岁的孩子常出现的成长烦恼大概有4个方面:

一是秩序敏感期。儿童内在的秩序不能被成人所理解,会使儿童感到痛苦。

二是儿童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自己无法达到的,使儿童感觉到伤心和生气。

三是儿童在与成人互动时发现不能够被成人理解,但自己又不认可这种不理解,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痛苦。

四是发展环境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造成儿童的无聊,迷茫和压抑。这种情况儿童不会通过大哭大闹去表现,会出现吃手指头,触摸身体的一个部分,或者出现一种近似于强迫症的退化现象。

成人要努力学习,为2岁的孩子准备一个可供这个年龄段探索的环境氛围以及物品装备。(点击这里获取《幼儿阶段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怎样玩,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成人要懂得2岁儿童的发展规律,使自己内心变得强大,这样就有智慧和能力在孩子遇到不可解决的冲突时,平静地面对孩子,使孩子也变得平静和有力量起来,同时也使孩子发现,即使他的需求被破坏了,环境还是安全的,亲人随时等待着帮助他。这样即使孩子在大哭大闹,他的内心也是安定的。

每个孩子先天的气质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只要家长了解孩子,即便孩子偶尔有伤心和哭闹也不会给他造成人格上的伤害,不会使孩子成为一个低情商的人。

3-4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从古到今,流传着一句名言:三岁看到,七岁看老。这句话是很有趣的,但是3岁看大看什么,不同领域的成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从儿童发展和人类生存使命来看,可能要看的方面不只是智力的,而且一个情绪出现状况的孩子,智力也不会发展得很好,如果一个孩子确实是个智商很高的孩子,但情绪却不能得到很好地帮助,天才也有可能会用到不恰当的地方,或者加重情商方面的缺陷。

就大多数孩子来看,到了3岁,如果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自由,孩子的心智状态应该很好,如果看上去情绪状态不好,很娇气,遇到一点事情就哇哇大哭,或者显得畏缩胆小,在传统意义上成人就会根据孩子的这些状态来断定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

如果我们把将来生活幸福与否归结为是有出息的话,3岁的孩子如果显得不快乐不幸福,也许不能从3岁看大。

因为孩子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动物,只要环境状态好了,不出几个月,孩子的状态也会跟着好转。

所以在情绪方面,3岁时的情绪状态不好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只要有成人及时帮助,扭转局面,孩子改变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

但是如果孩子在0-3岁期间,从来没有获得过发展的自由,没有获得探索的机会,没有跟他人有来往的机会,见了其他孩子就像见了怪物一样,孩子已经丢失了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不再需要工作,连吃饭都不要自己吃,那这样的孩子,如果成人不加紧努力去改善的话,基本可以肯定,他长大以后的生活不会是很好,无论是在职业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或是心理方面都不会是有出息的。

3岁看大的决定因素是3岁之前孩子是不是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

4-5岁孩子的情绪帮助

孩子到了4岁,不良情绪会越来越少,对群体情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不再会为今天丢了朋友,明天有了新朋友而大喜大悲,也不会因为这个世界与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感到生气。

4岁后孩子情绪变化的频率低一些。家长也会感到带这个年龄的孩子比带3岁半的孩子要省心很多。

如果孩子一直被用尊重的态度对待,这时已经形成了一些个人的习惯和爱好,而这些爱好基本有了一定的巩固性,情绪波动不会太大。

这个阶段的不良情绪大多来自孩子在群体中试验自己的力量,或者在群体中的阶段争斗。但这些争斗不会给孩子带来太严重的烦恼,有时他们也会委屈地大哭,但是正像昨天刚吵架,今天早晨还是积极地想来幼儿园那样,孩子不愿意离开群体。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有了确定的个人爱好和行为要求,他们的个人想法经常会与家长的想法产生严重的冲突,这会使他们经常感到非常的生气和伤心。但是,这样的冲突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进而去练习沟通和争取。如果成人不是过分地控制和坚持,一般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太好的影响,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心理伤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只需要一个朋友,大多数孩子会三五成群集中在一起玩耍或互动,这时出现的情绪主要是沟通方面的,如设计游戏的孩子想要群体来实现他的想法,但沟通技巧又不很成熟,当他发出宣告的时候,发现别人做的和他想要别人达到的差距很远,就会很着急。

这时,他再去跟别人沟通就会带着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孩子,其他孩子就会产生抗拒。这样的结果,会使有精神力量的孩子非常生气,大发脾气,而温和的孩子会感觉到失望和无助。

在当下群体中他们有可能会为了群体而改变或放弃自己的想法,并控制自己的情绪,但等回到家里,一见亲人,留存在内心的不愉快就会浮上心头,他们会向亲人哭诉这些不愉快。

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早晨他们快快乐乐地去幼儿园,一天的状态都很好,但晚上回来却又哭又闹,说幼儿园没意思,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有的孩子甚至会要求妈妈给他换一个幼儿园。(点击这里获取:《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会哭》)

在家长与老师沟通时,发现情况与孩子说的完全不同。家长就会怀疑老师没有说实话,这使得家长的情绪波动也很大,这种情绪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孩子觉得自己真的遇到了不良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是对孩子最不利的。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我们看到小动物在一起时一样,他们摸爬滚打,翻腾撕咬都是为了练习将来的生存能力和建立他们的友谊。

所以,在这个阶段,如果幼儿园的确是一个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幼儿园,老师也是诚心诚意帮助孩子成长的,孩子回家出现诉苦和抱怨,家长千万不要跟着起情绪。孩子只需要你倾听即可,第二天他会高高兴兴地再去幼儿园,继续奋战。

这样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慢慢地孩子就习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以自己的性格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使自己活得良好的心态。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不喜欢孩子成为这样的角色。家长这时一定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家长的喜好不能够代替孩子。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孩子七岁前的6个关键期

有一种需求是看见什么啃什么,口的关键期

有一种热爱,叫哪儿不平就往哪儿走

孩子“任性”“胡闹”的背后

孩子“撒谎”“偷东西”怎办?

怎样帮助孩子进入群体,交到朋友?

0-21岁,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本文为李跃儿芭学园原创,内容摘自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第二章:关键期关键帮助,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媒体平台及







































治愈白癜风费用
治愈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sybj/81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