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老师再见

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毕业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时,因为热情高涨,记住的很多人很多事,终生难忘。

其中有一名学生X,不是我教的,但我所在的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基本上包括全校语文老师)都认识她,因为她每次从走到办公室门口到离开办公室,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一套礼貌的程序:

先敲三下门,然后轻轻转动门把手打开门,待全体老师把目光投注到门口,她微笑点头致意,同时口中问候“老师您好,我找某某老师。”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全体老师都能听到。被问候到的所有人不得不同样回以微笑点头致意,然后该同学轻手轻脚地走到她的语文老师旁边,其他人继续埋头回到各自手头的事情。她离开的时候同样轻手轻脚,但走出办公室之前,一定要手扶门把手,面向全体老师微笑致意:“老师再见。”大家二次回以微笑点头致意。待她离开后,办公室同事彼此之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会心不语,微笑摇头。

她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很多人都像被打了个伏击,猝不及防,来不及回应她已经进入下一个动作,反而显得老师没有礼貌。一般学生找老师都是敲门之后直接推门进来,用目光找到老师的位置就直接走过去,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如非有事或者彼此认识,不会跟其他老师有交流。像X这样的学生独一份。

这孩子的礼貌已经带点轻微强迫症的意思。不管你有没有事,抬不抬头,看不看她,她的问候总是在那里。搞得每次她来办公室大家都要集体紧张一回。这跟领导视察的紧张还不同,你若对学生的礼貌致意无动于衷,总觉得为人师“表”都做不到,太丢份儿。而且学生虽然不会说什么,但若亲切问候时看到的是你的头顶,说不定心里会觉得受伤呢。

据闻教她的老师也曾委婉地劝过她,不必如此客气,每个人都要问候。但不知师生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她一如往常,丝毫不变,脸上微笑的表情不变,问候的声音不变,程序不变,动作不变。时间不久,X同学已经把语文组全体老师驯化得,从她进办公室开始就支棱着耳朵听,她开始往门口走时全体人员齐行注目礼,待她完成规定动作,办公室一片放松的吁声。

还有一些看起来缺乏教养的孩子,推开门找不到自己的老师时,傻乎乎地对着空气问一句:“我们语文老师在哪里?”或者“有人看见我们语文老师了吗?”遇到教养好或当时心情正好的老师会好心回问一句“你们语文老师是谁”,若当时在办公室的人心情不太好,或者并不担心冷遇会让学生受伤,会选择充耳不闻,对该同学不予理会。我往往是懒得搭理的那种老师。

两种情形看似一个太有教养一个太没教养,其实问题都是一样的:不知教养(礼貌)从何而来,为何要有教养(礼貌)。

类似的分裂还有移动营业厅的客服。还是在多年前,有次去办理业务,询问前台客服,年轻的女孩满面笑容彬彬有礼地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我的问题,但是遇到不清楚的问题转身问旁边的同事时,却马上换了一张面皮,高声大气的方言,毫不拘束的谈吐,完了再转头回复我,又恢复礼貌的客服面具。我被姑娘瞬息变脸的功夫惊得瞠目结舌,一时忘了自己到底想问什么。

我从小到大挨批评最多的原因就是没礼貌,在大人看来就是没知识没教养。多年不见的爷爷奶奶来家里,把我叫到跟前让叫人,我死活叫不出;逢年过节串亲戚到人家里逐一叫人也叫不出,或者硬生生叫出来也别扭得要死;大人彼此之间明明互相提防互相算计,表面上还要做出亲亲热热的样子,我只觉无聊之极,倘若提出要离开,也会被骂不懂事。叫爷爷叫奶奶叫叔叔姑姑这姨那舅,都是让我无比头疼又每次总让我觉得十分丢人的事,我不明白彼此之间毫无感情有些心里甚至还是彼此恨恶的人为何要叫得那么亲热,还能聊得那么火热。我讨厌虚伪的生活。

这个问题同样在我心里悬置多年。

直到开始接触关于上帝的信息,开始思想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融汇各种渠道来的消息,放在上帝的道路中审视,我才得以最终确认,人为何要讲礼貌,为何要有教养。

简单讲——

我们若果癫狂,是为 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圣经》中这一节的题目是《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爱神才能爱人,因每个人身上都有神的形象。与神的关系好了,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服侍人就是服侍神。

所以郭初阳老师曾经说,打扰即工作。也是这个意思。每个基督徒,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所作的一切都是为神,只有心中有神,才能真正把人放在眼里,真正尊重每一个人。

现实是,人人都是势利眼。人的眼睛总是盯着那在人群中居高的,一般人求名求利,二般人求知求义,但不管盯的是哪样,都不是神。汉语文化传统有三立:上者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这大概是“谦虚”成为一种美德的背景。

实则这样的“谦虚”往往活化成虚伪。记得上大学时有次考试,我下铺的室友看完成绩和人交流时不停地谦虚,哎呀我不行你行……我忍不住刺她一把,说就是就是,那什么科你肯定不如我,她立马变脸,跳脚大喊,谁说的,凭什么……

我曾经无数次提到电影《美丽人生》中叔叔的那句台词:上帝最懂得如何服侍。第一次看电影这句话就击中我心,觉得其中有大美,但总说不出美在哪里。除非认识神,把自己的心交托在上帝手中,才能看到,耶稣为门徒洗脚是一件多么温柔多么美好又多么伟大的事。

应该是《浮士德》中的一个场景,博士在翻译《圣经》时,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从“太初有为”到“太初有言”到“太初有道”,道,才是最终选择的词。

道无言,也无为,但却带给人最彻底的自由。

暑期校长班时,王东成老师激情谈教育,总结说:知识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教养重要,教养不如情趣重要,情趣不如情怀重要,情怀不如信仰重要。我狠狠地点了赞,但现在看来,要把思想和教养的位置换一换——

知识不如教养重要,教养不如情趣重要,情趣不如情怀重要,情怀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信仰重要。没有信仰,连生命都是虚空,哪有真正的知识。

时下流行的所谓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中,有些人特别看重孩子的礼貌教养礼仪养成之类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脑子不清楚,越有教养越像惺惺作态的兽。

一名教师若不能把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引向对真理的追寻,过于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
白殿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sybj/83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