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画画,收纳彩笔,我收拾完毕。
安非得全部拆出来,重新再来一次,甚至“再来一次”
原因就是,我收拾的不够完美,笔头朝向不一致。
吃饭,我随意坐了一把椅子。
“你不能坐在这里,这是爸爸的椅子”,安强烈谴责我随意坐。
爸爸明明不在家,我也得做到自己的位置上。
“这是姥姥的拖鞋,你不能穿。快脱下来。”
“这是我的小盆子,弟弟不能用。”
“这是我的房间,你怎么能进来呢?你出去。”
敲门声一响,安就着急到大哭大闹,不允许别人开门。
爸爸偶尔忘记了,一旦拿钥匙自己开了门,
那么,安就哭闹,要求爸爸出去,重新敲门,她再开门一次。
安经常性的“没事找事”、“故意找茬”,
随时宣誓主权,明确物品归属,无理取闹又固执。
最让人恼火的,家里来了客人,安的表现真是让人尴尬。
“你闺女有强迫症,太可怕了。”爸爸向我诉苦。
“这不是强迫症,心理学中形容这一阶段的行为——秩序敏感期”我解释一番。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是神经精神疾病。不能乱给孩子贴标签。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宝宝0—4岁这一时期是对秩序最敏感的时期,因为婴幼儿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
内在的秩序敏感性是孩子产生意识的前提,这是人类的本能。
这是关于洞察力的本能。
敏感性是心理发展的第一步。
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就是秩序敏感。
一个最典型的就是婴儿的啼哭。
很多时候,婴儿总是莫名其妙地啼哭,无论大人怎么哄都不管用。
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悄无声息地表现出来。
宁最喜欢的鲨鱼氢气球,刚开始是立体的能漂浮。
时间久了,氢气球球不能飘起来,
看到鲨鱼玩具不能漂浮,宁就哭闹,一旦大人帮助上下飞一下,宁就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把一些东西摆在固定的位置时,婴幼儿看到就会手舞足蹈,甚至想伸手去拿;如果不这样做,婴幼儿就会哭闹不已。
其实,婴儿的记忆里对周围的事物的秩序是有印象的,一旦打破这种秩序,就会给他的心理带来变化,婴儿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哭闹。
1-3岁,孩子对物品摆设的位置、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穿衣服也要按照“流程”一步一步来,不能乱了顺序。
这一时期称为执拗敏感期。
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就是犟。
大人要知道孩子执拗的原因,
犟的孩子要哄,大人要耐烦。
3-4岁是孩子的完美敏感期,
完美敏感期的孩子不仅要求自己“完美”还要求周围的人完美。
5岁后是孩子的审美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变得挑剔起来,对外界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对自己的外在形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审视自己的穿着。
秩序敏感期和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期时间一致,
还表现出“爱做事”、“闹独立”。
大人要帮助小孩顺利地度过秩序敏感期,
既要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更要恰当引导,
防止孩子发展成任性、执拗等不良品质。
对于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
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
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充分利用“秩序敏感期”和自我意识萌芽期,
可以借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借助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比如:把东西规整,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书桌上不放乱七八糟的玩具、衣服放在衣柜里、鞋子放在鞋柜里、新买的衣服一定要先洗再穿……等等。
这样一来,家里既干净整洁,又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请加王小宁(w),一起做有趣的妈妈
-end-
▍作者简介:王小宁,教育学专业,家有儿女,陪伴成长,用文字记录成长,分享育儿心得。*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