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炬成灰,舍身求法”
——“强迫症”译经师昙无谶的一生
能知如来深密义者,所谓即是大般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大般涅槃经》
你或许没听说过昙无谶(chèn),但你一定听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在这八个字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力。这种思想已经深深融入汉传佛教的血脉,但在一千六百年前的汉地教法中,并不如此。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十恶不赦之辈(一阐提)是没有成佛的可能的,首次提出“一阐提”可以成佛的道生法师因此受到众人的摈斥而背井离乡,但因为一部经典的译出,这个猜想终于从佛陀的教言中被印证为真实,汉地的大乘佛法因此更加完善,这部经典就是《大般涅槃经》。
这部经典的贡献不止如此,它被称为大乘经典的最了义,无数人依此修行开悟、成就,深深的影响了汉传佛教各大宗派的建立,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佛教的深度和广度,隋智顗大师亦依此经建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对后世的汉传佛教,影响深远。
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善男子。以是义故。说言如来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大般涅槃经》
而这部经典的传入和译出,都要归功于这位弘法不要命的拼命三郎式“强迫症”译经师,他辗转数国弘扬此经,直至遇到河西王蒙逊,在他的祈请下驻锡姑臧翻译此经,其后两度西行寻访全本,而且在第二次西行之前他明知此去无回,但依然坚定地走上了这条寻访经典的道路,最终将身命舍在了求法之路上……
大师其人:
大师昙无谶
意译为法护。生于公元年,中天竺人。
可以说自小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在他六岁就去世了,母亲做针织毛毯手艺活,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勉强维持生计。后来母亲有缘见到了达摩耶舍大师,见达摩耶舍大师受人恭敬,很多人为他做极好的供养,这让昙无谶的母亲心生羡慕,于是就叫昙无谶出家为僧,拜达摩耶舍为师。
看似偶然的因缘,实则也是宿生深厚善根感得的殊胜因缘,童年的大师就这样歪打正着却也命中注定地走上了修行之路。
“辩”得的意外惊喜
出家后,大师的潜力得以发挥,十岁的时候一天就能背上万字的经文,一开始大师学的是小乘,辩才极好,所向披靡。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师终于遇到了对手——白头禅师。这位白头禅师学习的是大乘教法,二人所学不同,针锋相对,在佛理上苦苦论战了一百天,最终昙无谶被白头禅师精妙的理论折服,虚心向他求阅经典。白头禅师便将《涅槃经》的树皮抄本交付于他。昙无谶读后方知自己如井底之蛙,迷而不知,深感惭愧,又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可谓悲欣交集,召集众僧当众忏悔,自此转小向大,苦学大乘。
千里马遇伯乐的曲折历程
昙无谶大师非常有功德,可千里马也需要伯乐,大师在弘法的路上亦在寻找堪为伯乐的护法明君。
第一任伪伯乐,国王。
大师有一位以驯象为业的堂兄,驯象时失手把国王心爱的白耳大象弄死了。国王大怒,不仅杀了这位驯象师,还下令任何人都不准来悼念,否则诛灭三族。一时无人敢往,唯有昙无谶出面悼念,安葬了堂兄。国王震怒,要杀他,刀刃当前,昙无谶镇定自若:
“大王您依法杀人,而我依道义葬人,于情于理我们都没错,您有什么可气的呢?”
满朝文武都替昙无谶倒吸冷气,国王却被大师气度镇住了,就留下大师来好生款待。昙无谶亦以自己擅长的咒术辅佐国王,守护这个国家。但是人心无常,国王也没有真实的求法之心,慢慢就对大师失去了兴趣。昙无谶发现他不是自己真正的伯乐,于是告辞国王继续流浪。
带着《大涅槃经》(这时大师只有《大涅槃经》的前十卷)等经藏,昙无谶辗转到达北凉首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在一个旅店落脚。一开始大师担心经书被盗,就枕着睡觉。入睡后忽然被人拖到了地上,他惊醒以为有贼来偷书,但发现经书安在。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重演,正当大师暗自思忖,忽闻虚空中有人说:“这是宣讲解脱成佛的妙法,你为什么要如此不恭敬地枕着它们。”大师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把经本恭敬的放在高处。后来真的有人来偷,然而这经书却怎么提都纹丝不动。小偷也很奇怪,白天的时候却惊讶地看到大师轻松提起这经书,觉得他一定是圣人,都来向他礼拜谢罪。
在北凉,昙无谶终于遇到了能助他译经弘法的第二位伯乐,蒙逊,可辛酸的是,这也是后来杀害他的人。
蒙逊素来虔信佛法,对弘扬佛法也非常重视,听说昙无谶来了,便恭敬地请他开示佛法,翻译经书。因为本是天竺人,并不懂得太多汉语,昙无谶担心翻译的文字不准确。花了三年的时间学习汉语,才开始着手译写那前十卷的《大涅槃经》。在当时正好有两位颇负盛名的高僧,慧嵩与道朗,也在北凉境内。他们都极力推崇昙无谶大师,当时慧嵩大师执笔记录译文,三人协力翻译《大涅槃经》。大师本已深具文字般若,秦言亦是文采风流,成书时的盛况,在《高僧传》的记载中可见一斑,在此一字不改地呈上——“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将“强迫症”发挥到极致的译经之旅
接下来,昙无谶关心的就是《大涅槃经》的完整度了,因为随身带着的只有前十卷,译出的《大涅槃经》品数不足,剩下的内容只能回天竺凑齐。在那个兵荒马乱又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大师冒着险难与饥劳西行寻找经典,在于阗国找到经文的中分,立即返回姑臧继续翻译,后分亦在之后托使者寻到。
在译经弘法的同时,大师也以自己的修证功德报国土恩,使北凉免于瘟疫、以德行劝化因战败而信心动摇的蒙逊,避免了一场法难。
随着昙无谶大师的功德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名扬千里,北魏的皇帝拓跋焘也看上了昙无谶大师这位人才。拓跋焘是个霸道的人,他派人告诉蒙逊,“如果你不把大师送过来,那我就派兵硬抢”。可蒙逊也是个硬骨头,对恐吓无动于衷,两个人闹僵了,拓跋焘又派李顺过去谈判,李顺给蒙逊交代了很多送出昙无谶大师的好处,奈何威逼利诱之下,蒙逊软硬不吃,他对李顺说:“昙无谶是我的老师,我要和他同生共死。人反正都要一死,没了老师,如此这般活着有什么乐趣”,简而言之就是“我死也不给你”。
然而就在蒙逊跟拓跋焘死磕的时候,昙无谶正在准备第二次西行取经,他至诚发愿今生一定要找到最完整的《大涅槃经》,昙无谶心意已决,蒙逊挽留无效,只得表面上假意资助大师西行,厚赠宝物,却暗暗怀恨在心。
可昙无谶岂是庸人?他早就看穿了蒙逊的想法。到了出发的日子,大师潸然泪下,惨然对众人说:“我昙无谶业报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但为了心中的誓愿,此去义不容辞!”
果然,行至不远,大师就被蒙逊派出的刺客追上,一代译经大师就此了业离世,葬身于求法路上,终年四十九岁。道俗听此噩耗,无不悲痛。
因果不虚,自此,蒙逊的侍从常常在白天看到鬼神显形,用剑砍蒙逊,不久,蒙逊卧病而死。正应了他当年为自己立下要和老师共死的誓言,不过,这结局令人啼笑皆非。
大师短暂的一生,不满半个世纪,却翻译了很多重要的经典,不仅是《大般涅槃经》,更有《优婆塞戒经》、《金光明经》、《悲华经》、《海龙王请问经》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乘经典。大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人生不仅有长度,更有厚度和密度。
昙无谶大师就这样一生翻译、寻经,与经典结下了生命的契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位带有“强迫症”的译经大德用生命诠释了置死生于不顾的大慈大勇,如今我们能得到这本经典,实应恭敬、感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