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舆讯据微悉尼报道自从数年前的一场洪水肆虐,Julie就一直睡在客厅里。
洪水对她所租公寓的内部地板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导致那里始终乱糟糟的,修理工都无法在她的卧室里铺上新地毯。
出于同样的原因,她没有使用她的第二间卧室。
这位不愿透露姓氏的女子表示,自己已经不记得房间原来的模样了。
当Julie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会保留任何她得到的东西——
特别是杂志、化妆品和二手衣服,
甚至是那些不适合她的东西。
她回忆说,她的父亲也是一个狂热的“收藏家”。
她每个月要付澳元在储物间上,还包括她的车库。
▲(图片均来自ABCnews)
在被乱七八糟的东西包围了一辈子之后,她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囤积行为寻求帮助。
国家残疾保险计划(NDIS)为她雇了一个清洁工,帮助她处理家务,还有一个清理专家每周来一次,她的朋友和家人也会出资。
“有人告诉我,我必须打扫干净,否则就会被赶出去。”她说。
“如果我扔掉的东西够多,他们就会重新粉刷和铺地毯。”
直到年,囤积症才被归为一种疾病。
在此之前,它被认为是强迫症(OCD)的一种症状。
根据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万澳大利亚人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囤积症标准。
尽管囤积症通常发生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但研究人员表示,囤积症发病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斯威本科技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MajaNedeljkovic说:
“从文献和临床经验来看,囤积症实际上开始于生命的早期——通常是在成年早期。”
在人生早期很难诊断囤积症的部分原因是,在共享的环境中很难发现囤积症,比如共享的房子或家庭住宅中,杂乱的东西被限制在卧室或橱柜里。
Nedeljkovic副教授说,
“一些关于儿科强迫症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样本中,一半患有强迫症的儿童主要有囤积症状。”
“关于儿童囤积症发病的研究很少。部分原因是诊断相对较新,所以很多研究滞后,因为这些研究是针对强迫症患者进行的。”
Nedeljkovic副教授说,
囤积症在家族中传播是很常见的。
她说:“一些研究表明,有囤积症的人更有可能有一个家庭成员以前也有囤积症。”
“很难说这是一种遗传脆弱性,还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环境脆弱性。”
一位名叫Jess的女生,从小学就开始囤积。
她从垃圾中收集旧硬币和零碎东西,
把它们放在罐子里,藏在房子周围。
Jess对物品的喜爱延续了她的一生,“在我看来,这是我的安全空间——我的羽巢。”
“我感觉自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因为这是一个小世界,一个囤积者的房子……里面的东西可能比墨尔本博物馆还多。”
很久以后,她回忆起母亲对收集物品的喜爱:她童年时家里的每一面墙上都摆满了书,家里的棚屋是如何慢慢装满的。
她说:“只有当我被这些囤积物困住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妈妈是个囤积狂。”
年,Jess的公寓被认为有火灾风险,她开始寻求帮助。
她说:“我一直知道我有问题,但我想,因为家里没有腐烂的食物和动物粪便,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囤积者’。”
“我想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否认,我太依恋我的东西了,我看不到其他的东西,我看不出这是不正常的。”
临床心理学家和囤积症专家ChristopherMogan博士说:
“如果这是一个家庭问题,你会发现家里的父母和他们的十几岁的孩子都在囤积东西。”
“他们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人扔掉过时的报纸、没用过的陶器或不合身的衣服都不会有问题,但对于患有囤积症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墨尔本的囤积症医生TaniaReid说:“囤积症是罕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它会以身体不健康为表现形式。”
“因为人们太依恋他们的财产,他们害怕别人把他们带走。”
囤积症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
当一个人的身份与他们所收集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快速清理是不可能的。
Julie表示,恢复的道路是艰难的。
囤积东西舍不得扔,各位小伙伴们是否也有这个习惯呢?
如果家里囤的东西太多了,适当的断舍离还是很重要滴!(原标题:澳洲女子得了囤积症!什么都不扔!家里变成这个鬼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