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则让人很痛心的新闻:贵州毕节一位10岁的小女孩因被怀疑偷窃文具而坠楼自杀身亡,儿童的心灵竟脆弱至此,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又心痛不已。
曾有学者指出,当代教育者需要最警惕的一个危险信号是: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
比如,我们会认为:儿童不应该有焦虑和抑郁的经历,我希望孩子不要感受担心、恐惧和悲伤,他们的每一天应该忙于成长、学习、竞争、超越,而不是让情绪压力缠身,为此,我们甚至愿意付出一切帮他们抵挡、消除一切容易引发情绪的外在环境。
然而,事与愿违。
儿童总避免不了分离和沮丧的经历,恐惧、焦虑、抑郁现在成为越来越多儿童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尤其是疫情大环境下。
据报道,部分地区儿童焦虑症、抑郁症从年的7%上升到年的11.9%。
所以,并不是只有成人才深受焦虑之苦。
然而,受认知、文化所限,儿童的焦虑症其实并不易察觉和辨识。儿童感受到的恐惧和焦虑可能是针对某个压力源的反应,也可能是儿童在童年阶段的性格特征。
所以,在诊断和治疗童年期的焦虑和恐惧之前,应该先考量哪些恐惧对普通儿童来说是正常的。
国外有专家对此做了归纳:
0-6个月:害怕失去依靠和害怕吵闹的声音。
7-12个月:害怕陌生人和突然出现的、未预料到的东西。
1岁:害怕上厕所、陌生人和父母分居。
2岁:害怕噪声、黑暗的房间、大的物品或机器以及父母分居。
3岁:害怕面具、黑暗、动物和父母分居。
4岁:害怕噪声、黑暗、动物和父母分居。
5岁:害怕黑暗、动物、“坏人”、父母分居和受伤。
6岁:害怕超自然的东西、受伤、打雷、闪电、独自一人和父母分居。
7-8岁:害怕超自然的东西、黑暗、媒体上报道的恐怖事件、独自一人和受伤。
9-12岁:害怕学校考试、学校演出、受伤、外貌、打雷、闪电和死亡。
通常来说,出现以上这些焦虑和恐惧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恐惧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那就有必要采取治疗干预了。
儿童焦虑的症状表现形式非常多样的,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分离焦虑症
指儿童过度依恋家人或看护者,部分儿童依恋对象也可能是物品,害怕与依恋对象离开,会自行放大内心恐惧,分离后会伴有噩梦或躯体不适表现。
2
选择性缄默症
儿童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表达的社交场合上(如学校、聚会)无法发言,但在家里或熟悉的环境里能够正常交流。这类焦虑症主要会引起学业上、社交生活的不良后果。
3
特定恐惧症
儿童害怕特定的物体或情境(例如蜘蛛,乘坐电梯,某些玩具),并表现出过度的回避反应。
4
社交焦虑症
在社交环境或可能被审视、评价的情境下感到恐惧、紧张、无法交流并回避相应的场景。这类儿童容易先入为主地认定他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害怕与人交往,不利于社交技能发展。
5
强迫症
儿童会不由自主的产生重复的想法或行为(反复洗手、检查、或刻板的动作等),来减轻或对抗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观念,以及引起的焦虑不安。
还有一些如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儿童也会有因身体疾病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焦虑症状。
目前,医院、精神治疗中心常见的干预方式是系统性脱敏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它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未解决儿童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应当认识到,儿童的这些行为(包括恐惧和焦虑)是其情绪需要的一种表达,因此对这种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他们的帮助会更大。
对恐惧和焦虑的儿童来说,游戏辅导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当儿童被恐惧控制时,相较于认知言语化或直面引发恐惧的刺激物,游戏辅导或许更受儿童的欢迎。
对所有前来咨询的儿童而言,安全都是其极为关切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儿童处于焦虑或恐惧的情形时,游戏时隐喻和幻想产生出的治疗距离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感,而且游戏辅导所营造的接纳和不具威胁性的气氛也可以让儿童借助象征性游戏自由放松地表达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儿童对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却可以依照自己的节奏通过游戏的形式不费劲地表现出来。感到害怕是因为失去控制,而在游戏过程中,当儿童将那些令其恐惧的经历表现出来时,他们感觉自己处于掌控状态,进而他们会认为自己也能掌控结局。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建议,在儿童游戏辅导的基础上,搭配家庭咨询或家长培训,效果会更佳,尤其是如果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在有意或无意中强化了儿童的焦虑感的情况下。
是的,很多儿童的心理问题最初常常来自于成人无意识的忽略、误解或强化,所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愿更多的家长朋友们加入我们,树立对儿童心理的正知正见,呵护更多儿童的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