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来点仪式感,就能多些小确幸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词一一「仪式感」。

但关于它的定义,往往又难以言喻。

那么,仪式感到底是什么?

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中,她饰演的霍莉喜欢穿着黑色小礼服,戴着假珠宝,在蒂凡尼精致的橱窗前,一手拿着可颂面包一手拿着热咖啡,慢慢吃完她的早餐、

潦倒的霍莉,唯有在这一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恬淡和满足。

安东尼的《小王子》里,有着这样一段对白: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

“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仪式」。

当你呱呱坠地,要用一阵响亮的哭声向世界宣告你的来临。

年满周岁,父母会在你的面前摆上弓矢纸笔,小手一抓,前程似锦。

古时男子及冠、女子及笄,放之现代,也有十八成人之礼。

两情相悦若要长相厮守,婚礼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情。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发为夫妻,恩爱不分离,这一天也会成为一生珍贵的记忆。

孩子降生,我们也会伴随他们成长,陪伴他们经历那些似曾相识的仪式。

亲人离世,我们整理过悲伤,便用葬礼来铭记他们在世的每个瞬间。

终于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化为一抔尘土,挥手告别,完成一生的最后一个仪式。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感浸透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仪式感贯穿了日本人的生活,有幸观摩过一堂剑道课,印象颇深。

东京的一间剑道馆,几个孩子蹦蹦跳跳前来上课。

甫一进门,孩子们就安分了许多,和长辈们鞠躬问好,一连串的问候语。

拿起服装纷纷穿戴整理,先完成的孩子就在一旁打坐冥想。

结束了课程之后,孩子们一人拿着一桶水开始洒扫,之后跪坐在门边仔细把衣服打包叠好,最后和老师见礼告别。

而成年的学员们的仪式感则更令人心醉。

穿戴时的有条不紊、对站前的礼数周全、对战时的认真激烈、冥想时的专注无我、善后时的细致入微......

从护具到佩剑,他们就像对待最珍惜的爱人一样精心打理。

无论是孩子还是长者,在剑道馆中都恪守着规矩,专注而虔诚。

离开了剑道馆,孩子们依旧玩闹,成年人之间也有说有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满足。

秉持着仪式感去做一件事,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中国,提到仪式感的缺失,每每会有人出来大煞风景。

“中国人没有仪式感是因为缺乏信仰”,“中国人的仪式感都体现在在婚礼份子钱里了”。

可笑、可悲、可耻。

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要把世界涂抹成一片漆黑。

殊不知,仪式感就存在于生活中不经意的小细节中。

我的一个朋友,她很喜欢做一些看上去很浪费力气的事情。

比如收集看过的电影票的票根、做菜时把食材收拾的大小均等、画眉时要从里涂到外侧、写字时找到一截专用皮套套在笔上、周末宅在家里就把整个卧室打扫地一尘不染,床单被套枕头都要平整到看不出一丝褶皱......

很多人说她是“偏执狂”“强迫症”,我觉得那更像是她在心里举行的一场仪式。

当我在情绪最低落消沉的时候,通常会做这样一件事情。

冲一杯清苦的热咖啡,点上一支檀香蜡,点开班得瑞的《HeavenBlue》循环播放,摊开手上的书,就这样走进一片安宁的花甸。

我们不是缺乏仪式感,我们只是被繁杂的日常琐事压迫了追求美好的那根神经。

生活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发生时毫无预兆,消失时无迹可寻,就像一条没有源头而又不知去向的河流。

为了能在这种混沌迷惘的状态中寻找一条出路,我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些仪式。而这些仪式,有如思维的锚点一般,扎根在内心深处。

我可以忽略一件事情何时结束,但我一定要留下一些印记,宣告我的参与。

唯有如此,在日后缅怀和回忆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再次陷入那条乱流汹涌的无名河水中去。

河从哪来,流向哪去,我无从知晓也并不好奇,只要抽刀断水,留下印记,那便足矣。

一切繁琐里才能照见简单,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见脱俗,一切喧闹中才能照见沉静。

「仪式感」,本就是发诸精神层面的、以自我满足为目的的、并不需要众人理解的一种小确幸。

丨往期热文丨

张国荣丨李易峰新CP丨惊鸿仙子

陈乔恩丨女神修炼手册丨高圆圆丨污妖王

黄渤丨民国“小三”丨林志玲丨余文乐

男神制造机丨《三体》原型丨声音魔术师

人物丨情感丨好店丨好文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bfbzz/62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