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于形象背后、隐密而井然的绘画性
——谈范又榕的绘画创作
王鹏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美院的架上绘画创作在全国形成了某种热潮,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川美现象”。人们联想到“川美现象”,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卡通绘画”潮流。实际上,曾经市场过热的“卡通潮”确实遮蔽了川美年轻艺术作者们更为多元和深入的创作实况。如今,铅华落尽,一些并未被足够注意的川美绘画现象在渐渐得到更充分的呈现,让人们可以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作为个体的作者对艺术的态度和思索。在这些年轻人中,一部分人在“卡通绘画”(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图像绘画”)最为热闹的时期便有了自己明确的、与潮流泾渭分明的个体判断,不为所动地持续推进自己的方向;另一部分人则是起初受到“图像美学”的启发和影响,然后逐渐从中坚定地分离出来,同样形成了个人鲜明艺术风貌,青年画家范又榕属于后者。
《女孩NO.2》作者:范又榕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年
《女孩NO.3》作者:范又榕尺寸:x90cm材料:综合材料年
我在文章开头之所以要提到川美,是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与创作生态对范又榕的艺术生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范又榕是年生人,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研究生毕业,同样读的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系。她在川美学习、生活近十年,经历了油画系教学改革(从“工作室制”调整为“课程制”)、川美图像绘画和卡通美学的潮起潮落、艺术市场的突然勃兴与骤然冷寂以及创作方法论的价值转变(最有代表性的是,从年之前近乎泛滥的“符号与视觉成功学”向更为纵深的语言研究和观念建设的转变)。这些感受性、经验性以及智性上的经历对她个人化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化的观念与语言系统必然要通过复杂的思辨与体验才能得到提炼,同时也需要环境因素的配合,比如自由的生态、民主的学术环境、平等而大量的交流对象、不断流动而鲜活的知识与信息,这些条件川美都具备了。范又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里开始她的艺术学习历程,这种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日后在艺术上所达到的个性化的强度。她本科毕业后就成了一名职业艺术家,而年以后中国艺术环境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时常冲击她的思绪,对其绘画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清楚地讨论她的绘画,我也不得不对近来的艺术大环境做一个简略的评述。
《女孩NO.5》作者:范又榕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年
《女孩NO.6》作者:范又榕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年
20世纪末至今,以“前卫”为口号(或潜意识)的艺术家或策划人们极力强调“新媒介”、“多媒体”、“跨界”、“观念性”、“艺术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对于艺术与文化革新的价值,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进化论”风潮,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这些提法与口号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针对于中国艺术创作理念与方法的贫乏与低智化问题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我十分怀疑这种引导真的有利于事情会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展。近来的展览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装置”“录像”以及“多媒体”作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极力在作品阐述方面进行“艺术再创作”、不断增添其所谓的学术含义。但同时作品在语言深度和观念强度上所显示出的普遍性疲软,也变成了近年展览上司空见惯的事实。显然,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方法、媒介的新与旧,而在于后台编码者的思维和美学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当然也包括作者的真诚性。传统媒介与所谓新媒介或在不同的空间或在同一场域进行着博弈式的互动与交流,这些现象构成了对于架上绘画创作的另一重现实语境。有趣的是,绘画其相对完善的语言传统和相对直接的生效方式,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优势反而越发明显。即使在经验不断碎片化的当下,绘画其痕迹化的描绘性与瞬间的视觉性仍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绘画正是依靠着这些传统、老旧的属性进行演进和发展的。吉尔·德勒兹在其目前唯一一本论述绘画的专著(本书主要谈论爱尔兰画家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当中以庞杂的哲学信息反复论证了他所认为的绘画真谛,那就是“感觉的逻辑”,认为绘画是依据作者的感觉系统来调动经验与手段,并通过重组感觉的方式来完成绘画的。他的判断对于我们今天来认识绘画创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你所谈论的画家多么具有观念性与前卫性,他之所以是成功画家的依据依然十分单纯,就是他是否具备获取感觉和调度感觉的能力。这个标准与现代主义以来的绘画传统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评价个体画家的标尺。绘画创作的创造性在于配置感性、重组感性方式的独创性,而几乎与叙事概念的新奇与否无涉。据此,我们看待中国当代绘画时,除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符号学、图像学、语言学、风格学等等维度之外,也应该多一些新的维度,其中“感性的逻辑”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言”或“观念”这样日益宽泛而空洞的词汇来描述它,我们更需要去体察感性是以何种配置方式形成它的逻辑的。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维度去看范又榕的绘画创作,可能会发觉出单凭图像与叙事无法呈现的内容。
《女孩NO.9》作者:范又榕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年
《女孩NO.22》作者:范又榕尺寸:60x80cm材料:综合材料年
范又榕的艺术创作基本上是一个线性的脉络,也就是说,她今天的创作实践仍与她的创作起点保持着紧密的关联,这个关联几乎从未被打断和干扰。她在创作之初就选择了绘画这种方式,一方面因为她一直对绘画钟爱有加,也与她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四川美院一直以来的学术传统依然以架上艺术为核心,尽管油画系自90年代末就开始尝试一些实验艺术教学活动,但绘画仍然是教学与创作的主要领域。范又榕的创作起点应该是从她大学三年级的专业课开始的,当时是表现素描课,老师们并没有太多的限制,要求学生主动去寻找形象和手法进行表达。范又榕当时一直处于比较自闭、压抑和经常失眠的状态,于是在自己狭小的画室(兼寝室)里通过画一些传达情绪的素描来排遣精神压力。她那个阶段画了很多快速的素描,基本以简洁有力的线条概括出人物的动态或面部特征,强化形象的极端化情绪。这些形象都是女孩,此后女孩成了她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母题。素描工具(如木炭、碳铅笔)通过手的控制在纸上摩擦碰撞的感受让她获得了行动的快感。她曾经说,即便是没有任何目的和形象,仅仅是用木炭条在东西上涂来涂去也是很让她愉悦的。而素描的微妙质感与效果也让她心仪不已,素描这种技法也成了她日后最主要的绘画手段。
《女孩NO.27》作者:范又榕尺寸:60x80cm材料:综合材料年
《女孩NO.24》作者:范又榕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年
年,她在那间小画室完成了她的毕业创作,两张《女孩》系列绘画,尺寸是-cm,是在布面上用素描和丙烯画成的。这两张画在技法上仍然处于尝试阶段,还不够成熟,但日后《女孩》系列的基本风貌已经形成了。当时她可能是出于自己比较细腻敏感的女性视角而决定画这些具有“同病相怜”意味的女孩形象的。她所选择的都是具有明显都市生活烙印的女孩形象,以此来映射当代生活的一些精神症候。表情上,这些女孩都不苟言笑,也不显愁苦,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明确识别的情绪;造型上,她们都是以极为概括和明显几何化的形式来定形,头部和眼睛在比例上明显大过常人,这种造型方式是她从小学画时就喜欢的形状和比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到当时如火如荼的卡通绘画的间接影响;技法上,她用最单纯的素描工具——木炭条在画布上反复涂抹,以一种十分细致绵密的笔调不厌其烦地覆盖,最终出现十分微妙的色层关系和过度变化,远观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石版画的效果,近观时能体会到一种细密的、类似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塑造上,她并不追求写实绘画对于形象形体、质感、色彩的真实性要求,只是将形象画出一种并不强烈的体积感,来体现形象所具有的必要实在性,不去拘泥于形体空间上的明显差异与空间次序,再加上背景一般处理得十分单纯,没有暗示透视的灭点,因此画面所呈现出的空间感是“二维半”的,几乎没有纵深感。
《背影》作者:范又榕尺寸:60x80cm材料:综合材料年
《女孩NO.25》作者:范又榕尺寸:60x80cm材料:综合材料年
范又榕《伴侣》布面综合材料60x80cm
在后来的创作中,她在保持这种视觉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推敲和精炼,使女孩的形象达到一种具有“熟悉的陌生”的力度。她的这种语言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些女孩的形体与表情,在范又榕看来是当下都市年轻女性最普遍的形象特征,她认为“带有一点动漫感的效果,严肃与动漫感的共振对应的是今天年轻人的精神图景(表面的天真脆弱包藏着沉重压抑的内核)”,这个创作动机其实与当时的一些卡通艺术家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她的构思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类卡通化的形象其实是很多都市女孩的自我暗示,也是流行文化对她们的间接塑造,大而有些空洞的眼睛与无情绪化的表情也在暗示她们的实际精神处境,这种处境就是有些灰色、无奈、无聊又时时渴望自我确认的状态。从形式上看,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平静异常,而沉闷略带紧张的意味尽管埋藏得很深,仍然能够从形象中一丝一缕地浮现出来。这一精神——形式的创造首先是基于范又榕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和体会,再综合她的观察得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她平时会像很多女生一样喜欢翻阅时尚杂志,从杂志上的很多设计与效果中,她不仅看到了当下的审美潮流,也似乎隐约地体会到掩盖在妆容下面现代女孩的困顿。她的这种精神感受和形式判断决定了她笔下女孩的基调,即便她所选用的素材五花八门,最后经过画面的处理后都成了她“心里所认知的形象”。范又榕在调配画面形、色、质、空间、人物道具(服装与饰品)等各种感觉材料时都明确地使之形成合力,将各种感性的力度有机、自然地凝聚到一起。空无的背景、极端缜密纯粹的视觉性、几乎单色的效果都在显示出某种趋于平静、波澜不惊的精神氛围,并且居然透露出一种类似宗教肖像画般的肃穆感和精神性,进一步强化了画面非戏剧性、非典型性、非情绪性瞬间中隐含的戏剧性、典型性和情绪性。
《七点一刻》作者:范又榕时间:年尺寸:60x60cm材料:综合材料
《余光NO.4》作者:范又榕时间:年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
、《余光NO.5》作者:范又榕时间:年尺寸:xcm材料:综合材料《余光NO.3》作者:范又榕尺寸:50x66cm材料:综合材料年
风景画是范又榕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创作领域,她开始风景画的创作是在考上研究生以后。此时的她仍然在创作《女孩》系列,不过心里渐渐有了更大的野心,不再满足于女孩这一类形象、一种绘画样式。她的视野仍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