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枉青春,拯救拖延症候群

将此文送给自己和年轻伙伴们。愿我们都不枉费青春的十几年。

拖延症,大概是当代年轻人最“欲罢不能”的通病,这里的“不能”,是“做不到”之意,并非“不想、不愿”。我的朋友里不乏拖延症患者,不管多么高学历高大上高精尖的人,都曾“拖延”过,我当然也不例外。

什么是拖延?我的解释是,可以立马着手、当下完成的事情,却故意放那儿不开始。

背单词做习题可以“先玩会儿再干”,写工作总结可以“先睡一觉再说”,就连吃饭都能“再等会儿叫餐也不急,反正不太饿”。

我在耶鲁读本科时,有次要写一篇非常难的大论文。翻了好多文献,依然理不出最好的论点。此时畏难情绪爆棚,急性拖延症发作。不想写,不想写,不想写。把论文搁在一边逛BBS消遣,看到一篇题为《上万字经验分享,看了准能治好你的拖延症》的热门帖子。抱着侥幸和好奇点进去一看,只有一行字:唉,还是再玩会儿,明天告诉你吧。

?那么,拖延时我们都在干什么?

刷朋友圈。

逛微博。

发自拍。

玩直播。

煲电话粥。

躺着。

发呆。

不动。

?对一个慢性拖延症患者而言,有多少时间因拖延而流失?

非常保守地说,一天中这样那样的拖延有3次,平均每次十分钟。

所以,

一天就是半小时;

一周就是0.5小时×7=3.5小时;

一年就是3.5小时×52=小时。

小时,

可以乘北京到纽约的直飞航班15次;

北京到东京的直飞航班73次;

北京到天津的高铁次。

别忘了,这还是很保守的估测结果。

?拖延症带来的副作用都有什么?

最显而易见的,是多米诺骨牌式的恶性循环:因为在A事上拖延,导致B事无法按时开始;因为B事没结束,所以C事也延误了;因为C事没忙完,所以D事E事F事G事都被搁置着。由此一来,每天都在赶各种deadline中度过,狼狈不堪。

因为拖着一件或几件事没做完,心里总感到没底,严重时甚至茶饭不思。有一篇大论文拖着没写完,你会痛痛快快跟老友们去喝酒撸串吗?有一个考试拖着不复习,你能舒舒服服睡一场大觉吗?拖延时的闲散发呆能带来短时放松和欢愉,但拖延后回到现实,面对眼前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时,心中的不安和压力恐怕只会加重。

因为家务活拖着不干,引来妈妈不满,母女间难免一场拌嘴;因为承诺过要送的礼物迟迟不买,使得女朋友不快,甚至会带来一场不必要的情侣冷战;因为工作任务拖着不完成,导致上司对你的业务能力产生质疑和批评,甚至因此危及自己的饭碗??拖延症最大的副作用,还是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学业事业前途的威胁和伤害啊!

?我们究竟为什么爱拖延?

简而言之就是几个“怕”:怕苦,怕累,怕受罪,怕失败。

被拖着不完成的事,大多需要费点脑力、心力、体力,是要求人们燃烧卡路里“用功”的事,是会让人疲惫的事。崇尚安逸享乐的天性自然会阻止一个人去吃苦受累。

被拖着不完成的事,通常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搞定的小case,而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技术性的活儿,比如考托福,写项目PPT。面对这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人们可能变得不自信,生怕自己做不好、完不成;因为承受不了“失败”的滋味而出现了逃避心态,索性把事情搁着不做。

当然,过度自信和有把握的心态也可以导致拖延:“反正时间还多着呢。这么简单的事儿用不了多久的,这会儿不需要着急。”很多时候,这种大喇喇的心态佐以其他牵扯精力的事,可能会让人不小心忘了那项一直拖着没完成的任务,等恍然想起时已经误了deadline,只有捶胸顿足“空悲切”的份了。

?如何缓解乃至根治拖延症?

首先咱们得知道,不管是拖延还是不拖,事情总在那儿等着我们去完成,即使拖过了初一也拖不过十五。

?“长痛”vs“短痛”,你要选哪个?

不拖泥带水地把一件事做完的过程,固然会有疲惫纠结甚至抓狂,但这还算是“短痛”;而拖着任务不完成所产生的不安稳感,尤其是被deadline追着的压迫感,只要你不把事做完,就会如影随形地一直折腾你,这实在算是“长痛”,而且还是深入到精神层面的“痛”。“长痛”不如“短痛”,所以咬咬牙逼自己立马把事情做完,绝对是更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同完成任务后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愉悦感相比,“短痛”实在算不上什么。

?能两分钟解决的事,绝不拖到第三分钟去做

我的一位成功人士忘年交,执行力卓越得令我生畏。他的一句座右铭,是“能两分钟解决的事,绝不拖到第三分钟去做”。

比如,动动指头就能处理的工作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by/95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