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你真的有强迫症吗

小鱼大酱

单身独居萌妹纸:壹读君,自从一个人搬出来住,我每天出门检查至少10次门锁了没,你看我是不是有强迫症啊?

壹读君:萌妹纸,放过强迫症吧,它比你想象中的严重多了。

一天到晚总是洗手?

用完煤气炉反复检查开关?

每天出门后折返检查门锁了没?

上班时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回忆是否喂了猫?

玩俄罗斯方块为了想要让颜色相同的凑一组然后宁可输掉?

...

相信不少壹堆饭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症状”,但,有这些行为,就说明你有强迫症吗?其实不然。壹读君今天就来聊聊强迫症,一种被严重误解了的焦虑症。

我们是怎么认识“强迫症”的?

前面提到的这些“症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关于强迫症的说法。

用新闻监测指数工具搜索“强迫症”,你会发现最近最热的关于“强迫症”的话题,集中在霍建华即将上映的电影《捉迷藏》和港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前者是因为霍建华饰演了一名强迫症患者,后者则是因为画面构图讲究而被冠以“画面强迫症”的说法。尽管霍建华的确饰演一名强迫症患者,但新闻标题多数将“强迫症”和“洁癖严重”划等号。

在《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强迫症不是一种怪癖》中,提到了现在媒体中是如何滥用“强迫症”的,比如Buzzfeed经常发布这样子的文章,“19种会让你变成强迫症的事情”、“33种让你变得像强迫症一样(爱清洁)的小技巧”。而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输入“#强迫症”,你也会发现满屏都是自认为自己是强迫症的“患者”,他们反复用这个词语来为自己的行为做标签,又或者是充斥着以“强迫症”为噱头的标题党。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强迫症”这个词语现在已经变得口语化,也因为被反复滥用而产生了更多的误解…真正的强迫症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强迫症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

根据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定义,认知里只有“反复洗手”“来回锁门”的吃瓜群众首先被啪啪啪打脸。

强迫症是一种焦虑症,症状或者是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行为(或两者均有)。

强迫思维,是指他们在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思想、冲动意念、或者想象,会反复或持久地不合适地闯入头脑,以致于引起显著的焦虑痛苦和烦恼。

这些想法和冲动,并不止洗手和关门,就比如说有一种强迫症是深切地担心自己是同性恋。他们老觉得自己不对劲,会强迫性地反复提醒自己不是同性恋,通过一些内心的仪式来反复确认这件事情,包括想象同性恋的行为,观看同性恋的影像,来判断自己会不会被激起欲望。

这些想法和冲动,也不单纯只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过分担心,像是洗手或关门窗。还可能是拔毛症之拔除毛发;躯体变形症之考虑到自己的外貌;性变态之沉湎于性冲动欲望或性幻想…

而所谓产生了明显的痛苦烦恼,不是你所想象的是多次反复进行同一个行为而已,它是持久出现的,会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或社交关系。

就比如你一天多次洗手并不会怎么样,可能还会有老师同学同事夸你爱卫生。但对于真的有强迫症的人来说,他们是会一直洗手,就算洗到皮都掉了见血见筋了还会一直洗下去的。

强迫动作,是指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者按照应该僵硬执行的规矩而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如洗手,排序)或精神活动(如祈祷,数数)。而这些行动的目的在于预防或者减少痛苦烦恼或者为了预防某些可怕的事情或情景而进行的。

也就是说,在强迫症患者的世界里,强迫行为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一种手段,用来减轻他不从事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压力。就比如说,一个反复不停叠被子的人不是为了叠被子而叠被子,而是因为觉得叠得不完美而要一直叠被子直到觉得它很完美为止,虽然…好像对他来说,也没有这一刻。

强迫症被过分轻视和浅薄化了

而真正需要让吃瓜群众警惕的,还不止对强迫症病症的误解,还有对其严重性的轻视。

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提到,超过30%的强迫症患者是一生都伴随着这个障碍的。有接近一半的强迫症患者有过自杀的念头;有1/4的强迫症患者曾经试过自杀。而很多的强迫行为是会对自己产生伤害的(就比如拔头发)。

在RachellePavelko和JessicaGallMyrick的研究中,他们认为,社交媒体对“强迫症”的误解和滥用让强迫症这种疾病遭受了三种不同维度的轻视。

过度简单化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灰姑娘效应”,指的是继子继女受到其继父母虐打、性虐待、忽视、谋杀和其他虐待的比率,明显高于那些受亲生父母抚养的孩子这一现象。

为什么我们更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d/13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