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与真实之间(三)
所有的症状都是如此,不管是分析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理清所有的症状,才能进行更复杂的精神病理学,最后才能诊断。根据国外的标准,精神科门诊,一位患者至少得谈上一个小时,理由就是在这里。精神医学是慢工出细活的,不管医师医术有多高明,不花时间,不下苦工,表现一定不会太好。倘若诊断不够精确,治疗时间可能就会拉长,徒然增加医疗费用与精神耗损。
到这里,您应该已经了解,不管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忧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畏惧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身心症」、「人格障碍症」、「暴食症」等等,所有诊断都只是一种分类而已。 学者自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分类,他们会进一步研究。到目前的研究发现:这些疾病可能跟基因、脑内化学物质有关,但是跟家庭问题、压力事件也有关。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关联,那就没人知道了。而每一种疾病与上述因素的关联性也差很多。诸如躁郁症与忧郁症,躁郁症的遗传因素就比忧郁症来的强烈。
但是,医师们通常没时间解释这么多,所以往往跟患者讲:你的问题就是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其实正确的说法是:「你的问题可能跟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有关。」但是,许多热心的志工与非专业的助人者就会自动简化为:精神问题「就是」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造成的。 所以,精神科医师经常开药给患者。但是,这些药物的原理到现在还是不明白。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经过实验证实,有些人服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病情,不知何故,对一些人就是无效。另外,药物的疗效通常只维持在服用期间,一旦停止药物治疗,复发率就很高。如果要有根治的效果,只有心理治疗办得到,但是效果又很慢。可想而知:最好的疗法就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用。 当您读到这里,您已经对于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就是要对个别的疾病与障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了。 在开始下一个动作之前,我们要再度强调,「现象」、「症状」、「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三者是不同的。就以忧郁为例:痛失亲人的时候,多数人会出现忧郁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跟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无关。但是人们通常经过几个月以后,这种悲痛感就会消失,生活在度恢复正常,倘若没有,忧郁情形继续持续,那么就变成了一种「症状」,而且往往可以找到一些「心理障碍」。但是,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莫名其妙严重忧郁,如丧考妣,这时候,他的忧郁就不只是现象,也不只是症状或心理障碍,而是一种「忧郁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