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骗性防御机制:
包括
(1)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2)合理化/文饰(rationalization)
(3)仪式与抵消(ritualandundoing)
(4)隔离(isolation)
(5)理想化(idealization)
(6)分裂(dissociation)
(7)歪曲(distortion)。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同合理化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分裂、歪曲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以上种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御方法。
(1)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formation)
也称矫枉过正,个体对内心难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欲望冲动夸张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本我的某种冲动被超我所抑制,自我认为这种冲动也不会为现实所接受,于是自我决定把这种冲动以相反的外在方式表现出来,以释放这种冲动,减轻焦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外在行为与情感表现,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方向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这种潜意识的冲动源于婴儿期的冲突。当婴儿期的冲突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换时,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婴儿期冲突得以升华的基础。
反向机制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
“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
某人极需要某种东西或名誉地位,却表现为极力反对、推却或无所谓;
?牵挂可能是残忍的反向形成;
?守时、节俭、清洁则可能是对疲塌、奢侈、脏乱的对抗;
?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
?当某人希望别人照顾自己却表现出明显地照顾别人;
?
在班上暗恋某女生却故意对她冷嘲热讽或恶作剧,以减少内心的焦虑;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某些人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无法接受,结果成为强烈的反同性恋者;
?有些人非常关心自己的病情,却表现出对生死无所谓的姿态;
?一个女人总告诉别人她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强烈憎恨。
?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
?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且妈妈不喜欢;
?中国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俗语“赶狗人穷巷”也都是反向的表现;
?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即是在无意识地使用此防御机制,并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刻意而为。
(2)合理化/文饰(Rationalization)
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
个体用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掩饰自己,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其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或真正原因,或是不正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
这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使用合理化防御机制的经典例子;
?生活中常说的: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人才;
?病人把因疾病导致的明显体重下降解释为“减肥”;
?有的人上课迟到了,当被询问理由时,他可能援引其他人也常常迟到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合理化有三种表现:
?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用来丑化失败的动机;
?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用来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推诿(projection),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待其过错。
三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酸葡萄如:
?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
?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是祸水”;
?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
?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心里有失落感,闷闷不乐,后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平民百姓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甜柠檬如:
?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
?嫁给木呐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
?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推诿如:
?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而说试题太难或老师教得不好;
?老师评卷不公或说考题超出范围;
?战败的将军不愿承认战败是因自己策略运用错误,而说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
?打人说是自卫;
?喜欢应酬、饮酒作乐,说是为了生意或工作在联络感情;
?球赛输了,说场地不好,裁判不公;
?老师体罚学生,说“爱之深,责之切;
?有一句台湾俚语:“不会划船说溪窄”;
?民间也有一句俗语:“拉不出屎来怨茅坑”。
(3)仪式与抵消(RitualandUndoing)
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尽责的丈夫;
?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目似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照顾孩子的;
?一个小孩因为犯了过错,刻意在父母面前表现乖巧的样子;
?
妈妈照顾小孩,不小心让小孩碰到了门、撞到了桌角而哭起来,做妈妈的常常会用打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门或桌子真会撞人,或者是打门或打桌子就帮小孩子出了气,只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安,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故总得做出一些事情来象征“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
?有一位病人,因为曾经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理就塌实多了;
?如不小心打喷嚏沾到人,说声“对不起”,以抵消自己内疚的心理;
?婚嫁等喜庆日子,忌讳“死”“碰鬼”等不吉利的话,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也是一样,都是采用“仪式与抵消”的防卫机制;
?医院里,亲朋好友的去世,常常不叫:死亡,而称为“永远地离开”,来减轻失去亲朋好友的内心痛苦;
?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有些心理疾病,是由此机制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有一因自卫不慎杀死人的中年妇人,患有强迫洗手症(每天洗手二十多次,且每次洗手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其手部皮肤近乎溃烂)。后经心理治疗,发现其强迫洗手症是来自干她的不慎杀人所引发的罪恶感。她认为她的双手沾满血腥,是污秽肮脏的,因此,她无法控制自己不断想洗手的念头与行为(事实上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内疚),她以洗手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4)隔离(Isolation)
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此处所讲的事实,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病人的反移情有时候是以情感隔离(Isolation
ofaffect)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隔离机制与理智化关联密切,会放在最后做单独介绍。
?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或者说“大姨妈来了”;
?人死了叫“仙逝”“归天”“长眠”,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不祥或太悲哀;
?有人把“厕所”说成“上一号”或“去唱歌”;曾在一家饭店的男厕所标识用“观瀑亭”、女厕所标识为“听雨轩”,也都是一种隔离;
?向他人讲述自己创伤的故事却说这是自己身旁朋友的案例,让自己觉得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谈恋爱的男女,为减少肉麻的感觉,不说“我爱你”,而改用“I1oveyou”代替。
?两件事情,如果将之联系在一起,会得出令当事人感到不好的结论。为了不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他有意隔离这两件事情,使自己内心有一个平衡、安静。这是内容与内容的隔离。
如:一个小孩,她父母吵架了,母亲在一旁哭,父母在给一个陌生女人打电话,言语充满暧昧。如果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则是父亲有外遇了,家可能被毁。小女孩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将这两件事不做联结。
或者自己所讲述的内容会让自己不愉快的,于是,将外显的表情与内容不相符,以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如:笑着说一件伤心的事。这是内容与情绪的隔离。如果放到情感障碍里讲,该说这是表情倒错。
与否定机制相比,中国成语中的“掩耳盗铃”更像是自骗的隔离机制。
(5)理想化(Idealization)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这是一个与分离(Split)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二是将这种构建具体化;三是忽略/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方老师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自己的女朋友盈盈如何貌若天仙,以致大家都渴望早日可以见见他口中的美人。在上周日大伙儿一同去旅行时,方老师手拖着一位又矮又瘦,相貌极为平凡的女士出现了。当他热烈地向众人介绍那女士就是盈盈时,每个人都失望了。在这事件中,方老师是将自己的女朋友理想化了。
(6)分裂(dissociation)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有列出分离(Splitting)防御机制概念,分离这个概念有四层含义:
①用于描述人格分离成几个部分,临床上所说得多重人格,此时分离(splitting)与分裂(dissociation)是同义词。
②用于描述物神崇拜者的自我分离。
③用于描述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反射性自我觉察(Sterba)。
④用于描述一种发展与防御过程。
富甲一方的田先生不但是一位社会知名的慈善家,他的妻子和三位早已成材的儿女,都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慈父,品德情操,都令他们景仰。但是,在他的工作中,他对自己的下属却十分苛刻,冷酷无情,为此人人都批评他是刻薄成家的。至于在商场上,他更加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也绝无道义可言。田先生井非虚伪,只是他在生活,采取了分裂保卫机制。
(7)歪曲(Distortion)
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
如:明明昨天和女朋友分手,却自以为要和女朋友结婚,甚至还到处向亲朋好友发喜帖。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白癜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