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阿斯曼著陈国战译什么是文化记忆

一、记忆的社会属性:交往记忆

记忆具有双重基础:神经基础和社会基础。没有神经系统,记忆就无法形成;神经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记忆受损甚至完全丧失。早在七十五年前,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提出了类似于记忆具有社会基础的观点。哈布瓦赫在其关于记忆的社会框架和集体记忆的著述中提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记忆才会产生。在这里,我将以记忆的社会基础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记忆的文化基础问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成为一个有记忆的群体,因此,只有借助于文化记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

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我们从外界获得的。神经系统可以视为记忆的“硬件”,其发达程度因人而异,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加强。然而,神经系统所承载的内容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则取决于我们通过语言和行动与他人进行的交往,以及我们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意识、语言、性格类似,记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入到隐秘的内心深处,而且将某种秩序和结构引入内心世界,这种秩序和结构具有社会属性,并将我们与社会联系起来。每一次有意识的行为都受到社会的调控,只有在睡梦中,社会结构对内心世界的干预才会有所放松。

我们逐渐形成和积累的记忆有两种: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或者称为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记忆和通过学习获得的记忆。情景记忆是指我们的亲身经历,而语义记忆则是指我们学习和记住的所有东西,它之所以被称为语义记忆,是因为这种记忆与意义和指称相关。一个人记忆那些没有具体指称意义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比如电话簿中的电话号码,只有那些拥有过目不忘本领的人才可以做到,而这些人在融入社会方面往往会有困难,如孤独症患者。这一事实表明,意义和社会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语义记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但上面提到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却是个特例,它并不具有社会基础。乍看上去,情景记忆似乎可以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我们可以回忆起一些经历,其中并没有涉及其他任何人,我们也从来没有向其他人讲起过,因此,这些经历可以称之为“完全个人化的经历”。但多数情况下,情景记忆也具有一个有意义的结构。针对这些记忆所具有的不同结构,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区分出由视觉影像组成的景象记忆(scenicmemory)和来自于语言的叙述记忆(narrativememory)。景象记忆在结构和意义上通常是不连贯的,而叙述记忆则具有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结构。在哈布瓦赫的理论中,正是这些起联接作用的环节是受社会调控的。景象记忆和叙述记忆可以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提出的自主型记忆(voluntarymemory)和非自主型记忆(involuntarymemory)联系起来。景象记忆更接近于非自主型记忆,它远离意识,与更深层的人性相连,不同于与意识相连的叙述记忆。当然,这些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景象记忆与叙述记忆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景象记忆可以转化为叙述记忆,非自主型记忆可以转化为自主型记忆,同时,有意识的记忆也可以通过遗忘和压抑转化为无意识的深层记忆。哈布瓦赫认为,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没有任何记忆,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的叙述记忆并没有得到发展,因此,他很难辨别哪些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场景,哪些又是他梦到或幻想过的场景。同时,我们也非常同意以下观点,即社会生活的规范、价值,以及它对意义和重要性的决定作用可以深入到我们最为私密的经验中,并赋予其意义和结构。

这就是我们很难区分,甚至不可能区分“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原因。语言和意识通常都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个体记忆也是如此。纯粹的个体记忆就像一门只有一个人能懂的语言,换句话说,它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一个例外。因此,我和阿莱达?阿斯曼提出了“交往记忆”(







































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根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d/76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