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中的执念,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开始

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的现场交流环节,有班主任问了我两个问题,有意思又有价值:

这位班主任提到,他班上有个学生特别不爱背课文。老师抓背课文任务追得紧了,学生退学了。老师尽职尽责把学生劝了回来。面对二度返校的学生,老师也主动降低了要求,试着和学生沟通只要一个学期能背四首古诗,就算过关。没料到,该生又退学不来了,至今为止仍然失学在家。

另一个班主任说到,班上新转来一个学生,数学9分,语文0分,本来这样的学情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读起,但是现在却要在三年级来就读。这个学生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我回答两个问题的开场白分别是:

你为什么非得让他背书啊……

0分好,每一分都是你给他带来的进步……

看似玩笑的话,引来全场爆笑和掌声。其实,我真的没打算开玩笑。

老师当久了,是容易形成程度不同的强迫症的,例如我。

当是否有必要背课文,成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放弃学业时,这课文,不背又何妨?当学生已然0分的起点时,你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工作实效不好量化,每一分都是因你而来的进步。

在解决许许多多类似学生问题时,班主任放下心头的执念,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1放下对“既定目标”的执念,基于学情重新设定靠谱的目标

“让我不管他(她),有没有可能?他的分数会连累我的班级总分,他的表现会影响我的绩效考核?他……”也许你会有一连串的反问在等着我。

不是要你不管,恰恰是不要着急。教师不急于一时去解决问题,因教师的情绪稳定而带给学生的稳定安全感,才为重新开启和谐的师生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面对棘手学生问题时,有时恰恰是急于把学生拉回到既定轨道上来的这份执念,把教师和学生拉到了战壕的两方。对立的状态,是无从衍生教育的智慧的,更容易让学生惶惑甚至产生抵触。

我家小女儿是一个有着在校午休入睡困难症的幼儿园小朋友。她多次很苦恼地跟我说:“妈妈,我躺在学校的小床上,眼睛闭不上。”这样的僵局很快被她的老师破解了……

“妈妈,我今天又睡着了!”我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说,一周睡着两次,就可以送我一个小星星。”

“哇,好棒!老师是给全班同学说的,还是给你一个人说的?”

"老师悄悄告诉的我一个人。”

对一个小孩子多日的困扰,就被老师的主动降低标准,化解了问题。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例子,就是在告诉我们,放下对既定目标达成度的执念,为特殊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段,配置一把“临时的放大镜”,为他私人订制靠谱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从真正的学情基础上来看生长,看进步。你才能日日有所发现,而不是天天吼到声嘶力竭,满心挫败,失望而归。

2放下对“常用管理手段”的执念,立根现实状况不断进行调试

记得老式的总结常常有一个词是“爱生如子”,如果要我给这个词,重新解读一下。我想,“爱生如子”,不是叫我们像对自己家孩子一样肆意随意,而是教我们常常在对待学生各种“手段”之前,先扪心自问一句“假如我面对的是我的孩子呢?”

“创意班主任”







































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d/80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