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技术经颅磁刺激治疗强迫症最佳方

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50731/4667946.html

强迫症

在谈强迫症(OCD)之前,先谈一下强迫现象: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是不是没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儿童、少年也会出现强迫现象,比如儿童在马路上行走时,走4步必须跳1步才能继续向前走等。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如果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因为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中看,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临床上就有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的;还有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门,为此就整日不出门的,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因患强迫症而造成无法工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OCD的rCBF的改变1

Lacerda等用SPECT研究了16例未服药的OCD病人的大脑局部血流(rCBF)变化,发现OCD病人在额上回、额下回、左侧和右侧丘脑四个脑区的rCB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并且发现双侧额下回和右侧基底节处的rCBF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价)呈正相关;强迫行为的发生与右侧丘脑处的rCBF负相关;病程的长短与双侧额上回和右侧丘脑处的rCBF正相关。Busatto等的研究提示OCD病人的眶额叶和扣带回不同亚区的血流异常,即在右外侧眶额叶、扣带回前部的左背侧CBF增加,并发现OCD病人小脑处rCBF增加。

OCD的神经内分泌异常2

Merali等研究了应激时焦虑相关疾病的CRH分泌异常,发现良性刺激和恶性刺激均可引起杏仁核中央核(CeA)体内释放CRH增多,并且不受安定药物治疗影响。Altemus等〔10〕研究发现,OCD病人脑脊液中AVP和CRH的基础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当注射高渗盐水后,OCD病人血清中AVP水平升高明显,在12例被研究病人中有7例失去血清AVP与高渗液之间的正常线性关系,提示OCD病人对AVP和CRH分泌调节异常。应用氯丙咪嗪长期(平均为19个月)治疗后,OCD病人脑脊液中AVP和CR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OCD的神经递质异常3

Wee等用SPECT研究了15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OCD病人5-HT能和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异常情况。OCD病人存在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Grosslssereff等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为评价工具的研究显示,口服选择性5-HT激动剂mCPP(mchlorophenglpiperazine)和舒巴曲坦可使强迫症状暂时加剧,经氯丙咪嗪治疗后,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5-HIAA)显著减少,说明OCD病人存在5-HT系统功能异常。

rTMS与OCD发病机制的研究

众多研究从脑功能、脑内神经递质改变、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提示OCD的发生存在神经生物学基础;TMS可以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层,改变皮层兴奋性和局部血供,并通过神经联结传至皮层下结构,调节神经递质合成、释放以及应激时HPA系统的活动功能,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因此,理论上,TMS通过不同水平作用改善OCD的临床症状是完全可行的。同时TMS也可成为研究OCD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Greenberg等(年)对12例OCD病人和12例健康对照组,以6s刺激间歇pTMS刺激左侧初级运动皮层,当预先给予2~5s的阈下刺激,再给予阈上刺激时,记录到OCD病人的MEPs幅值较对照组升高,即OCD病人ICI水平明显下降,提示皮层兴奋性升高,并推测OCD病人的ICI下降是发病机理之一。

Greenberg等的研究支持OCD与Tourette综合症在皮层—基底节环路中有共同的功能障碍假说。当应用2~5s刺激间歇的pTMS刺激时,所有OCD病人初级运动神经元ICI显著下降;无论在静息期还是在活动期,OCD病人的MEP阈值都降低,均提示OCD病人皮层兴奋性增高。

rTMS通过脉冲磁场刺激脑皮质,改变皮质的兴奋性而起到抗强迫的效果。

另外,TMS通过刺激皮质,可以调节脑内代谢、5-HT及多巴胺系统的分泌,这也为TMS治疗OCD提供理论基础。

TMS治疗OCD频率与刺激部位的选择

目前TMS治疗OCD的频率,刺激部位尚未统一。

BerlimMT等年发表于《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上的meta分析纳入-年间符合标准的10个RCTS,共例OCD患者(例纳入rTMS治疗组,例为伪治疗组),统计分析显示低频刺激、刺激部位为OFC或SMA的rTMS治疗OCD疗效好。(P=0.)

缓解率为rTMS治疗组35%,伪治疗组13%,缓解率有显著差异(P=0.)。

频率选择分析:

低频效果好(Hedges’g=0.8,z=2.64,p=0.)

高频效果差(Hedges’g=0.34,z=1.01,p=0.31)

刺激部位选择分析:

OFC或SMA效果好(Hedges’g=1.37,z=3.28,p=0.)

DLPFC效果差(Hedges’g=0.36,z=1.42,p=0.16)

NandKumar等利用1Hz,刺激SMA,刺激10s,间歇15s,%AMT,1次/日,连续5日/周,共做15次。治疗前后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结果显示低频rTMS可以改善OCD症状。

梁炜等纳入29例OCD患者,19例纳入rTMS治疗组(常规药物+rTMS),1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20Hz刺激左前额叶背外侧区,%MT,刺激1.2s,间歇20s,重复50次,共20min,可以改善强迫症状,但对抑郁、焦虑无效。提出rTMS可能具有独立于抗抑郁之外的抗强迫效果。在治疗第6周时开始起效,第8周时疗效波动,第10周疗效稳定。这与临床上抗强迫治疗起效慢、疗程也较长、病情波动的现象一致。

唐立岩等纳入65例OCD患者,rTMS组(常规药物+rTMS)32例,对照组(常规药物)31例。刺激右侧背外侧额叶,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每次治疗由20个治疗序列组成,每个序列连续刺激5s,序列间隔30s,每次治疗共计个脉冲,12min/次,5次/周,持续6周。提示rTMS联合药物治疗疗效更好。

虽然目前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但相对而言,很多功能影像学证实:OCD患者额叶脑代谢过度活跃,皮质兴奋性增高,而且大样本的meta分析提示低频刺激OFC或SMA疗效更好,这也许更有说服力。

君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108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