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人类对于身处高处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不过当你站在高处的时候,大脑里是否闪过从这里跳下之后的冲击性场面,或者脑补过有人从背后突然把你推了下去的画面。类似的还有,当你切菜的时候,大脑会不自主地想到不小心切伤手指的画面;当你走在人行横道的时候,会想起一些行人被撞的新闻等等。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是会在某一瞬间把事情往坏处想,而且似乎总想干掉我们一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这种大脑把事情往坏处想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做侵入性思维,也叫闯入性思维。依据莎莉·温斯顿(SallyM.Winston)和马丁·塞夫(MartinN.Seif)共同撰写的《解锁:直面闯入性思维》一书中,对闯入性思维的定义来看,这种思维是一种突然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并且经常毫无预兆,这些想法的内容也往往十分怪异或者令人担忧、困扰。大多数时候,这些想法仅仅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会反复纠结于这些侵入性思维,最终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情绪。
简单地说就是开始我们所说的,从高处跳下去被车撞到等想法都属于侵入性思维。一般人对这些想法并不十分介意,但是有一些人会反复纠结,在这些大脑冒出的这些负面想法中,最终演变成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经常陷入焦虑情绪中无法自拔、反复强迫确认是否做了某件事等等。
根据现有的学说,侵入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焦虑、强迫思维、反刍三大类,他们在内容上的呈现大多是负面的记忆、有关暴力的想法、有关性的想法三类。焦虑是对亲人或者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还有超级挂念、忧愁、紧张、恐慌的成分,一般会出现在危机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中。
强迫思维也被称为强迫观念,是人们脑海中会反复多次出现某一观念或者概念,同时在主观上会有被强迫去做这种思考的感觉,并为此感到痛苦。人们能够一意识到这种强迫思考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所以想尽力把他们从脑海中驱离。然而这种强迫并不能被人们所控制,所以也常常会有无法控制所带来的烦躁、焦虑和反强迫的情绪。
反刍原本是指某些动物将半消化的食物再次进行咀嚼的现象。
心理学家们用反刍来比喻,人类会对一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在脑海里反复进行重现和思考,并且人们更倾向于对痛苦的经历和悲伤的体验进行反刍。这种在消极情绪中沉浸的现象往往会让人们对世界、他人和和自我的看法产生动摇。
侵入性思维正是通过这三种形式,把一些负面消极的记忆和与暴力性相关的想法偷偷输入到脑海中。心理学家对侵入性思维进行调查的时候,他们绘制了一个常见的侵入性思维的画面和冲动的表格示例。
比如会有捏碎或砸碎某件物品,把水龙头一直开着,导致屋内被淹没。辱骂名人或者上司、把素未平生的陌生人推向行驶的车流,在公共的场合进行性行为,认为家里到处都有致命的细菌等等。上述的这些,在调查中被发现,没有心理疾病的正常人群也常常会出现这些侵入性思维。由此可见,人们认为怪异。令人不安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不是极端的孤独的个例。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这是在人们能明确认识到这些画面和冲动是不应该做的,或者是没有必要出现的。如果主观上认为这些想法是内心原始的渴望的话,还是建议尽早看医生。而至今为止,心理学家们也没有对侵入性想法为什么能闯入脑海里这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莎莉·温斯顿和马丁·塞夫认为,这些侵入性思维出现的原因是人们的大脑偶尔会出现一些垃圾的想法,这些想法只是人们意识流中诸多想法的一少部分,这些垃圾想法是无意义的,也并不是人们真实的意图或者动机,只不过会突然在众多想法中被人们捕捉到而已。
虽然还不能确定这些侵入性想法来自何处,但心理学家们非常明确地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对一些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比如从现在开始,请正在浏览的老板们不要想象一朵红色的梅花,尽管你的大脑强迫自己不要想起梅花,但梅花的形状却更清晰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实验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是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维格纳的一个实验,它要求实验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且挥之不去。这也就是说当人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而这就造成了人们根本无法放弃对不应该想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