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对照成为开发新的药物或者疗法的不二规则。
安慰剂效应是心理学领域应用最多的效应之一。
你听说过安慰剂吗?
就是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外形与真药相像的“药”。
可别小瞧这些不是药的“药”。研究显示,患有慢性疼痛,抑郁,某些心脏疾病,胃溃疡,或某些胃炎,以及很多功能性疾病的病人,高达50%-60%可以仅仅因安慰剂得到症状缓解。
What!明明不是药,却能治病,安慰剂究竟是个什么鬼?
安慰剂进入现代医学视野通常认为最初始于美国的H.K.Bchr医生。
对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Bchr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PowrfulPlacbo”(强力的安慰剂),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
那安慰剂究竟是什么?
安慰剂,英语叫placbo,源于拉丁文,原意是Ishallplas,直白地翻成中文就是“我应该高兴”。
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颜色、剂型、重量、味道和气味都要尽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同。
但不能含有试验药的有效成份(如含乳糖或淀粉的片剂或生理盐水注射剂)。
此外,安慰剂中还含有其它成分,其中包括糖分,因此安慰剂通常被称为糖片,另外还有植物纤维、玉米淀粉、酵母以及能够黏合药片的黏合剂喝其它帮助药片降解的成分。
为什么安慰剂可以治病?
来看看哈佛大学做过的这个试验。
试验内容用安慰剂让患了肠道激惹综合征的人服用,甚至在上面写清了这是安慰剂,(肠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壁无结构上的炎症病理改变,但整个肠道对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有反常的现象。)结果发现,无论患者是否知道这个是安慰剂,均能对这种症状产生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明知道是安慰剂的一组竟然显现症状改善,另一组并不知道是否是安慰剂的,竟然没有任何效果。这正如古人说的:“心病还需心药医”,哈佛大学这个疾病试验关键之处在于,患病如果不确定药物有没用,那么药物都不会产生作用,但如果患者明知有用,亦或猜测其实有用,只要进行了固定的服药,那么就会产生效果。
不得不感叹,人的心理状态实在是太神妙了。心理上的期望为什么会对现实产生如此明显的影响呢?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观点就是人的无意识(又称潜意识)起了巨大作用。无意识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心理暗示。
所以,安慰剂能治病都是人们的心理暗示在作祟。
难道,真的只是心理暗示这么简单吗?
神经影像学在人们使用安慰剂镇痛的过程中已经捕捉到了一些变化,涉及的区域包括脑干部位、脊髓、伏隔核和杏仁核。安慰剂被确认与多巴胺增加和μ-阿片样物质活性有关,这两种化学物质均参与了奖赏和激励的通路。
还有更有趣的安慰剂现象。
甚至蓝色的安眠药安慰剂效果最好,兴奋剂或止疼安慰剂是红色效果最好,抗抑郁安慰剂黄色效果最好。可见,安慰剂的疗效与我们主观的治疗复杂度相关。
安慰剂效应是心理学领域应用最多的效应之一。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指心理咨询者在咨询中向来访者提供“安慰剂”,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障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包括心理病理性药物、生物意义上的中性物质、咨询者的形象、咨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及咨询环境的建构,咨询人员通过药物、药物替代、言行及环境暗示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改变和发展。
“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咨询中适用对象包含两方面:
一是容易受暗示的人群,这些个体的人格特点包括喜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欢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
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症、强迫症、一些恐怖症、焦虑证、疑病证和神经质。如果两者同时具备,“安慰剂”就更容易产生疗效。
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别轻易被自己的期望给“安慰了”。
周末愉快,各位。
图片来自《网易公开课》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