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造了一个人间仙境

人们常常埋怨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贝聿铭设计的这座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这座美术馆接纳的每一个造访者,都要先离开都市,深入山野,沿着满是樱花的山路前行,穿过一条狭长的隧道,才豁然开朗,见到山谷中对面的美术馆。前往的一路,充满了仪式感,一切都如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书写的一般: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就是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在年完成的美秀美术馆,位于日本滋贺县自然保护区的山林间。

沿路的樱花

这座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的理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曾感动地表说:这就是桃花源。

造访者首先要来到山下的接待处,从此地出发,沿着开满樱花的路向山里前进,走完长约米的樱花道,前方是一条狭长隧道。隧道内部是用金属包裹的壁面,反光会把洞口的景色反射到整个隧道里面。

隧道内的景色

夜晚,隧道内的景色

出了隧道,是44根放射状的银线组成的米长的吊桥,桥的尽头就是美术馆。传统日式设计的路灯和松树,增添了美术馆入口的时代感。整个美术馆的构建都是外形崭新的铝制框架及玻璃天幕,构建以几何造型。正厅入口处的玻璃门被设计成了圆弧形窗式,被称为“梦之扉”,目的是体现自然与建筑物的亲和力。

吊桥

美术馆入口

美术馆入口的感应门,运用了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站在美术馆的大厅,隔着玻璃就能看见窗外已经年过的迎客松,被连绵不断的山林衬托着。就像贝聿铭说的:“毫无保留地把山谷景观收纳进美秀,是为了让自然也成为美秀的展品。”

入口的感应门

窗外的迎客松

站在大厅仰头看去,三角的玻璃窗让人想到卢浮宫的金字塔。贝聿铭的建筑,一定要看细节。窗前一条长凳,是从九州运来的岁的榉木;铝质天花的表面被贴上了一层木色的胶片以消除冰冷感;屋顶的三角形影子与墙面照明灯、楼梯扶手彼此呼应。协助贝聿铭设计的佐藤修先生回忆说:“我们日方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体现贝聿铭的意图,光是描绘细节的图纸就有上千张。”

三角的屋顶

岁的榉木

光与玻璃的关系始终是贝聿铭在意的,当继续向美术馆地下展馆走去时,并不会觉得暗,因为顶部早已设计好了专门借光的“天窗”。阳光透过天窗照下来,为2世纪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择增加了神秘感。

天窗

雕刻

夜晚的美秀美术馆,像点了灯笼的山间棚屋,传统与现代交融。“你只有不断的去探索它,你才能感受到仅仅属于这片山谷的光、风和万物生长的声音,直到走近它时,你便会发觉,这里就是世外桃源。”贝聿铭说道。

另外,这个美术馆还有些“强迫症”。比如,游览车全部为白色;隧道只允许不行;连下雨天撑得伞,都必须去接待处领规定的统一颜色的。

夜晚的美术馆

统一颜色的雨伞

美秀美术馆实际是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美术馆俯瞰图

山谷中的美术馆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附:

杉本博司的茶室

维特根斯坦的住宅

那是因为,当时的我一无所有

安藤忠雄

-END-

新浪微博:LCA的家

LCA整理可随意转发至朋友圈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l/62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