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在儿童与青少年悲伤辅导的应用
文
陆雅青
点击题目,查看系列其他文章
谁说少年的“怨忿”毫无道理?王浩威
亲友去世,如何陪伴孩子度过悲伤期?“创伤”谁都有,你的童年特别多?叶琳
一、艺术治疗的意义与特质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给艺术治疗所下的定义是:“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在艺术治疗的领域中有两个主要的取向:
一、艺术创作即是治疗,而创作过程可以和缓情绪上的冲突并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二、若把艺术用于心理治疗中,则其中所产生的作品或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个人维持内在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艺术治疗就如艺术教育一般,可以教导技巧及其使用的方法。艺术若用于治疗中,那么治疗师给个人的指示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沟通和自我成长的机会;艺术治疗较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在艺术治疗中,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一部分都反映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Wadeson,)
由此定义可知艺术治疗的两种取向,一为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在此模式中,艺术成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配合当事人对其创作的一些联想和诠释来抒发其负面情绪、解开心结。另一种取向则倾向于艺术本质论。透过艺术创作的过程,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情绪净化的效果。以上两种取向,都是把艺术当做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Edwards,;Irwin,;Stwart,;侯祯塘,民76),使当事人能透过创作释放不安的情绪,将旧有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和讨论,使其人格获得统整。
属于心理治疗法之一的艺术治疗,具有下列几项特质:
(1)艺术治疗的表达,常运用心象作思考。此种心象思考,属于直觉式的思考方式,往往能透露潜意识的内容。
(2)艺术治疗因具非语言沟通的特质,治疗的对象较一般心理治疗为广。举凡智能不足者、幼儿、丧失语言功能者等,甚至于较高等的动物均能接受艺术治疗。
(3)在艺术治疗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较能投入于事件的主体,降低防卫心理,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然地浮现,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
(4)艺术创作可以是一种愤怒、敌视感觉的发泄,它是一种能被社会所接受,且不会伤害到他人的发泄方法
(5)艺术是一种自发与自控行为。经由创作的过程,当事人的情绪得以缓和。
(6)艺术治疗中的创作品为当事人意念和情感的具体呈现,透过此具体的形象,当事人得以统整其情感和意念。
(7)艺术提供治疗师从中获得当事人的潜意识素材,而不必骚扰到其脆弱的或需要的防卫机制。
(8)艺术治疗的成品是一种诊断指标,可用来做个案其他数据的补充。治疗师亦可从当事人一连串作品的表现中来评估其病情的发展。
(9)当艺术治疗团体中的团员在陈述其作品,和团体分享时,常能唤起或刺激旁观成员的情绪反应,加强其他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增进团体互动和凝聚力。
(10)艺术涉及到当事人应用其知能和感官。艺术治疗可增进幼儿的感觉统合,或成为某些病人的复健方式之一。
(11)艺术的表达具有时空的整合性。当事人能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绪关联到过去事件、现在、甚至投涉到未来活动。
(12)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能直接经历到能量的改变,创造的潜能得以释放(黄月霞,民79;侯祯塘,民76)
(13)艺术治疗中的艺术经验能与学校的艺术教育或社会艺术活动产生巧妙的连结。定期从事或参与艺术活动可提供当事人长期而稳定的心理支持。
二、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对“悲伤”的反应
·婴儿期0—2岁
婴儿在丧母时会经历下列三阶段:
(1)抗议与否定
(2)失望与失序
(3)再重整
丧母时的即刻反应包括丧失语言或漫然无际的痛苦。一般而言,此时期的婴儿较其他阶段的儿童在未来有较佳的生活适应。
·2—5岁
此时期之幼儿由于语言发展的不足,很容易让成人以为他们对亲人的往生没有悲伤的反应。因为在平时,幼儿若有闹别扭的时候,也只是情绪低潮一下,过几天便会没事。幼儿对失亲的可能反应是─即使在已经告诉他好几次那位亲人已经去世,永远不再回来时,他仍再三地位询问离去的亲人几时回来。幼儿反复询问同样问题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要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是在于“再确定”事情并没有改变。幼儿在此时期也可能有些附加的失落感,譬如遭到一位本身亦处于悲哀状态亲人的忽视。
当与死亡有关的变化和失落感愈多时,孩子愈会感受到焦虑,而这也许会让他对未来产生恐惧,如担心自己或幸存的亲人会发生意外。对这个失亲的孩子而言,失亲的影响及与哀悼有关的行为,将会延续好几年。通常在失亲时孩子最典型的即刻反应是饮食习惯的改变,睡眠困扰,大小便失禁或便秘。
有时候孩子会以一些退化的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悲伤。譬如说,动不动就生气或行为失检。孩子也很可能以反复地在游戏中扮演死亡或丧礼活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哀伤。
·5—8岁
此阶段的儿童对死亡已较有概念。通常在5岁以前,大多数的孩子无法理解死亡是所有的人迟早会面对的,而它即是生命的结束。“否定”是此阶段孩子最常用到的防御机转。他们或许常会暗地里哭泣。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哀伤,同时为了怕再去刺激到父母,会克制自己的行为。假若孩子没有获得父母的允许去表达他们的悲伤,便可能以“行动”来表现,好像突然变坏了。
此阶段的孩子也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假若孩子对已逝的亲人在其生前曾有过一丝憎恨的心理,他们可能以为因为如此之故,所以他们的亲人会去世,因此怀有深切的罪恶感,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孩子会以行动来表现的原因。此阶段儿童最典型的较不适当的哀伤反应则包括:极度害怕、忧虑、退缩或过度的关心、照料别人。
·8—12岁
此阶段的儿童在心理的发展上,正迈向独立自主的境界。而一位亲人的去世可能会令此日益茁长的自主感产生动摇,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无助和失控。“否定”仍是孩子常用到的防御机转,而他们也可能会避免哀悼亲人的离逝。此年龄层的孩子可能也会以一种象征性的行为,例如模仿已逝亲人的穿著、举止或信仰,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在亲人刚过世时,孩子较不适当的反应可能包括了恐慌、极度地害怕或忧郁。孩子也可能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来取代悲伤的反应,尤其是那些向来拙于表达渴念情怀的男孩子们。
·青少年
青少年对悲伤的反应虽与成人较为类似,但因为他们原正面临着许多其他的失落和变化,因此也较成人更脆弱。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的职务是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确实地建立对个人的认同感。亲人(父或母)的去世也可能会让青少年再跳回儿童的情绪反应,但由于害怕自己会看起来与同伴不一样,他们甚少表达个人的情感。
三、哀悼的过程(mourningprocess)
第一阶段:麻木时期
第二阶段:渴念时期(哀恸、愤怒)
第三阶段:解组、决望时期
第四阶段:重组时期
四、哀悼的四个任务
1.接受失落的事实
2.经验悲伤的痛苦
3.重新适应一个逝者已不存在的新环境
4.将情感的活力投注在其他关系上
五、参考数据
1.陆雅青着(民88)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第二版)台北;心理
2.李开敏等译(民84)悲伤辅导与悲伤治疗。台北;心理
3.Zambelli,G.C.,Clark,E.J.Hodgson,A.().Theconstructiveuseofghostimageryinchildhoodgrief.TheArtsinPsychotherapy,21(1),17-24.
◎编辑:贾子莹
?近期课程?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年12月2-3日“儿童哀伤”国际工作坊:基于荣格理论的临床治疗
年03月级心理分析专业系统培训(12月30日前享最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