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沁(化名),20岁,某高校大一学生。
由于父母严格要求,她自小谨小慎微,行事较真,求全责备。物品放置一定要位置固定,整齐有顺序。在校,如同学碰触或翻动她的东西,特别烦躁,物品需按原样摆放好,并反复调整才心安,为此,同学评价他“完美主义”,逐渐与他疏远。去年开始,刘沁情况越加严重,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反复地摆放、整理物品。一件物品没摆放好,其他的也要全部重新整理和纠正。心知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为此,他特别痛苦。上周,父母陪同刘医院向心理医师求助,被诊断为“强迫症”。
强迫症=完美主义?
公众常把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者联系起来,人们经常听到一些做事谨慎认真的朋友戏称自己有强迫症。“强迫症和完美主义是两码事。做事认真,追求完美,是严格要求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强迫症。强迫症不属于完美主义。”医师予以纠正。
医师进一步解释
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自由掌控自己思维和行动,而后者不能。比如:一个爱整洁的人可能通过经常整理物品来达到自己心中要求,并且认为这种多次是有必要的,这就是完美主义;若次数过多、标准苛刻连他自己都觉得没有必要,却非这样不可,那便是强迫症。完美主义,是一种性格特质,与天生禀赋以及整个成长经历有关系,没有影响到社会功能,不必纠正。强迫症则属于焦虑障碍的神经精神疾病,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或想法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得患者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需通过治疗来消除的。
“大部分强迫症患者都有完美主义情结,但不是完美主义情结者就一定患强迫症。”医生提醒,人们应认识强迫症应该与完美主义、正常生活习惯加以区分。当所谓的“完美主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就要警惕是不是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END
文.审核/何有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讲正气,倡廉洁,铭于心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