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强迫症患者米芾,因强迫症,成就天下第

中国古代有十大行书帖,其中之最为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筋柳骨中的颜真卿,有《祭侄文稿》一贴排名第二,而柳骨柳公权则以《蒙诏帖》排名第六,而排名天下第八的行书帖《蜀素帖》的作者名为米芾,则是北宋时期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兰亭序》

米芾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百世罗让,学习书法,十岁左右,则开始写碑刻,并临摹起周越、苏轼等人的字帖,十六岁那年,他随着母亲阎氏,从故乡赶到京都。

米芾的母亲,曾在濮王府当过奶娘,当时的濮王赵允让是宋仁宗的兄长,而阎氏则曾给赵允让的孙子当奶娘,后来,宋仁宗因无后,过继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赵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曙。

而那个被阎氏哺乳长大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宋神宗,宋英宗即位没几年,英宗高皇后就将阎氏召回京城,让阎氏侍奉左右,而米芾,则再次与年长他三岁的“乳兄”赵顼相见。

宋神宗即位后,因惦念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荫于米芾,让米芾未经科举就成为了秘书省校字郎,之后,又将米芾派遣到地方上任职。

宋神宗

然而,因为本身不是科考入仕,再加上身上一股子文人清高,不善逢迎,米芾即便有帝王乳兄弟的滤镜,一生也未曾在官场登居高位。但也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名家辈出的宋朝,于书法、绘画上自成颇有造诣,其中,又因为他对书法有近乎强迫症一样的要求,使得他在书法一途,终集大成而自成一家。

米芾好行书,一开始,他把自己的字称为“集古字”——也就是集前人书法所长的字体,但最开始时,人们对他的“集古字”褒贬不一,后来,在苏轼的指点下,米芾开始学习晋书,而晋书中,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贴对米芾的影响最为深远。

王献之《阿姑帖》

年,三十七岁的米芾,写下了《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以及后来被称为天下第八行书的《蜀素帖》,据说,这三张字帖的写就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但三份字帖的风格却有不少差异,因此,即便《蜀素帖》在后来有天下第八行书之称,但此时米芾的书法风格,依然尚未成型。

而米芾在书写时,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就是他书写字帖时,基本上都不是一气呵成的,据史料记载,米芾自己就曾说过,他在写《海岱诗》时,就曾写过三四次,每次写完的字帖,他都只能挑出一两个让自己满意的字。

米芾《海岱诗》

而这种类似于强迫症的,对书法的执着,也时时刻刻都影响着米芾的生活,因为古人传讯多靠写信,而米芾每次给人写信,都会纠结自己的书信写得不够完美。

另外,米芾之所以能成就书法大家之名,也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有关,众所周知,在宋神宗一朝,新旧党争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或许是米芾官职不够,还够不上党争的门槛,又或许是宋神宗刻意护持,总之,米芾一生并未卷入党争之中。

因此,他除了在自己的岗位办好差事外,就是研究诗书,博览古今,而摆在读书和工作之前的,永远是每天不曾停歇的书法练习。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这是史料中对米芾的记载,据说,米芾一天不练习书法,他就浑身不自在,总会觉得思维都僵滞了,所以,米芾每天都会在自家墨池边上不断练习,直到写出自己满意的字为止。

其实,这种一天不练字就浑身不舒服的情况,除了习惯以外,又何尝没有强迫症的影子?

当然,如今强迫症的定义为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地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而米芾的强迫症却是良性的,练习书法对他而言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甚至,他享受这种反复地练习,或许,唯一让他苦恼的点就是,他总是能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找到太多不足之处。

不过,人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找到不足,然后改正,知道困惑,然后寻找原因,这也是他最终能成为书法界集大成而出新的大家的原因,这种知不足而反,也正是我们所有人该学习的东西,不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qpzzz/142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