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迫症的形成原因与心理发展机制

摘要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强迫症的研究,学术界对其形成和发展机理也尚无明确定论,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未达成共识。由于强迫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理纠缠和行为受阻,所以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如何避免发生强迫或者缓解强迫症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层面。虽有研究者试图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去探测强迫症发生的神经机制,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本文立足秋水理论,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借鉴植物生长规律,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播种”五个环节,系统阐述强迫症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展望了未来强迫症研究和治疗的新方向。

关键词:强迫,认知,秋水理论

1绪论

强迫和强迫症,看起来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强迫,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1];强迫症,是以强迫和反强迫为外显症状,涉及压力、认知和习惯等诸多因素,伴随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和生理问题为一体的神经质类症[2]。

强迫症,临床上并不少见。约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会被强迫所困扰[3]。每一年大约都有将近1.2%的人有强迫症的症状,且并无特定地缘关系[4]。

我国大约有万名强迫症患者,他们大多身体健康,智力也不差,却因强迫而萎靡不振[2]。强迫症,不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尽管人们对强迫症的发生机理尚不明确,但各种观点和治疗方法却层出不穷。尤其是近30年来,在计算机、神经影像和基因标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们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察强迫症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强迫症归因于某种生理缺陷或遗传基因的假设[4]。

但这一假设存在悖论。人的许多想法或行为都是后天学会的,怎会先天就被破坏了呢?假如是遗传或生理缺陷,强迫症状就不会因时、因地而异。事实上,强迫症只是在特定情境中才会发作。

许多治疗者认为,强迫本身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只要消除强迫症状,强迫的一切问题都会随之消失。毋庸置疑,没有强迫和由此导致的各种客观存在(如别人的嘲笑、歧视),就没有强迫的心理问题。但现实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强迫现象,不能说人人都有强迫的心理问题[5]。这说明,强迫与强迫的心理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由于错把现象当本质,才会拼命地消灭现象。强迫之所以逐渐加重,不正是患者拼命想改却又改不掉的这种矛盾和焦虑心情所致吗?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强迫是由过去经受的某个创伤事件引起的。然而,同样的感受体验,有的人却不得强迫症,一定缺乏某种重要的条件[6]。

迄今为止,研究者仍然徘徊在各种学说之间。本文运用“秋水理论”,探索强迫症形成和发展的机制,试图解开强迫症这道科学难题。

2强迫反射论

2.1强迫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其本质是在大脑皮层建立具有记忆和反射功能的神经中枢[7]。

如果个体曾在某场景下发生过强迫并导致不良情绪体验,以后只要和它有关的因素,都有可能与这种情绪体验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8]。如果事后仍然耿耿于怀,暂时的神经联系将获得强化并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强迫反射[2]。

2.2强迫信号

凡是与过去经受强迫体验有关联的因素,如时间、地点、在场人、气氛、强迫冲动、生理反应、伴随动作等,都能变成强迫来临的信号。随着强迫反射的强化,强迫信号将不断复制和泛化[7]。

3强迫循环论

3.1生根

一次次发生强迫、一次次努力后的失败和一次次逃避现实等多重压力,加上耿耿于怀的态度,就会形成比较牢固的强迫记忆或种子或阴影。称之为强迫的“生根”。

一般来说,形成强迫种子的决定因素是主观态度,但对未成年人说,依赖于客观刺激。

种子深藏于潜意识,会吸收有利于它生长的物质条件(即强迫信号)。强迫种子越强壮,对强迫信号的敏感度越强[9]。它是一个负性“磁场”,能将人的注意牢牢吸引在其周围。

3.2发芽

强迫种子只要捕捉到强迫信号,就容易产生强迫的预感——“发芽”。它是强迫反射的结果。由于强迫信号时隐时现,所以强迫症状也时有时无,呈周期性变化。

预感反映了生命体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功能,能使患者对自己的症状在哪种情况下出现,具有非常准确的预见。因此,患者能凭着预感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效避免恶性强迫。

如何处置预警,决定着强迫症的不同症状和康复方向[2]。

3.3开花

预感是把双刃剑。然而,患者不是用来防身而是“自残”。预感出现后,由于害怕强迫而引起高度注意,患者就会进行一番思想对抗。若以“不要波动”对抗“波动”(即强迫与反强迫),必然引起更剧烈的心理或行为冲突——“开花”。心里“开了花”,思维或行为更加失控[6]。

3.4结果

为了阻止即将发生的强迫行为,患者就会拼命挣扎或干脆逃避。但无论怎样努力挣扎,都不能阻止已失控的行为冲动,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它突破理智防线变成可怕的结果[2]。

3.5播种

强迫“结果”后,会给患者带来相当的精神压力,若再加上耿耿于怀的态度,又会形成新的强迫种子——“播种”。种子埋在地下容易繁殖,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强迫又将重新开始。

不管强迫与否,患者都会对发生过的事进行一番总结、自责和反刍,导致强迫记忆不断强化。强迫症就这样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播种”,周而复始地循环[2]。

4强迫构造论

强迫症包括生理、行为和心理三个层面(如下图所示)。

4.1外显症状

是指一些毫无意义而且违背己愿的重复行为。这是强迫症的标志性症状。外显症状受强迫意向驱使,不同的意向形成不同的外显症状[3]。

4.2伴随症状

除外显症状外,还有各种忽隐忽现的伴随症状(如下图冰山与海面临界处)。

(1)生理症状:因为害怕发生强迫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生理反应,如耳鸣、心悸、紧张、疲劳和神经递质紊乱等[4]。

这些生理反应或失调,虽然容易导致强迫,但却不是强迫的始发原因,也非生理缺陷,而是强迫来临的征兆。

(2)行为症状:一旦出现强烈的生理失调,容易导致思维或行为失控。为了避免即将发作的强迫行为,患者就会努力掩饰和挣扎,并伴随各种怪异动作。

4.3心理症状

这是强迫症巨大而神秘的部分。

(1)压力:是指强迫给患者带来的挫败、羞耻和苦恼等。

(2)认知:是指对压力和导致压力的直接或间接因素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被夸大和扭曲[2]。

(3)情感:是由心理压力和认知态度共同形成的强迫阴影和由此带来的恐惧和焦虑等[2]。

5强迫恐惧论

5.1简单恐惧

强迫症者只要回到过去经历过的相似情境中,就会立即变得紧张兴奋起来,生怕再次发生强迫。这只是简单恐惧或单纯心理,它是建立在强迫记忆上的条件性恐惧[2]。

5.2复杂恐惧

出现了恐惧,正常人觉得很正常,因而接纳它;而强迫症者认为不合理,非得与之对抗。当“我怕”和“我不要怕”相遇时,就会发生冲突,接着就会努力和挣扎,导致恐惧越堵越高。本来是简单恐惧或单纯心理,却因为患者对恐惧产生了恐惧,结果演变成复杂恐惧或复杂心理。当其强度突破心理防线后,就会产生失控行为——强迫行为[2]。

经验告诉患者:害怕强迫,往往会导致强迫。所以他们对这种恐惧十分害怕,这意味着,强迫恐惧的本质是对恐惧的恐惧。

6强迫原因

6.1器质性强迫

某些遗传因素可致强迫,严重脑外伤、颞叶挫伤、老年痴呆、药物副作用等因素也可伴发强迫症状[10]。这种由器质原因引起的强迫属于医学范畴,不是本文研究对象。

临床发现,大部分强迫症者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的组织并无实质性损害[3]。虽有患者接受脑磁共振影像检查,显示神经递质的异常,但这只是强迫症发作期间的一种生理现象而已,而不是引起强迫的根本原因[2]。

6.2功能性强迫

功能性强迫,是指人的思维或行为因神经系统出现暂时性的失调所造成的一种失控现象。正常情况下人的思维或行为有条不紊,但当大脑受到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刺激,就会导致其部分区域过度兴奋而无法正常调节人的思维或行为而引起强迫。

一般来说,单纯的心理波动不足以引起严重的强迫,只有对抗后的复杂心理才会激起剧烈的情绪变化,并导致大面积强迫与反强迫[2]。

(1)反射性强迫

?无条件强迫

无论是谁,在严肃气氛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紧张、甚至发生某种强迫,这是由无条件恐惧导致的无条件强迫。它是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发生的正常性强迫现象。

主要包括:

a.惊恐性强迫:遇到突发事件而发生的强迫。如来回行走、重复说着每句话等。

b.压力性强迫:在紧张、愤怒、拘谨等有实际压力的场景下表现的强迫现象。如思维紊乱、不知所措、不停搓手、重复吞咽等。

?条件性强迫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场景,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会引起较大情绪反应,但对某些人却会带来剧烈的情绪波动,乃至于思维和行为发生紊乱。比如小张在课堂上,听到老师骂人的声音(诱因),很紧张,生怕自己用眼光斜视同桌,于是努力挣扎,继而不由自主地斜视同桌——余光强迫[2]。

这种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强迫叫条件性强迫。它是患者独有的病态性强迫。

(2)非反射性强迫

在某一时间段,无论在何地或与何人在一起,都可能发生强迫。譬如皮肤瘙痒而不停地抓,受了惊吓四肢不停地颤抖等。

3.3习惯性强迫

虽然很多人都会重复做某件事情,但不一定是因为强迫。比如习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就寝、重复着某些词句、不停地擦洗地板等。决定一个行为是强迫或是出于习惯,需要考虑它的背景。习惯是人自愿的,而强迫是被迫的[11]。

7强迫的恶化

7.1介意强迫

绝大多数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强迫的现象,并不介意,因为他们觉得再正常不过。只有少数人认为很不合理而耿耿于怀。也就是说,对强迫的介意与否往往取决认知态度(儿童或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7.2注意强迫

介意就会注意,接着就会想方设法地防止强迫的发生。比如,把想完成的事情先想好,反复预习,以为这样就能把不强迫的“把握”练出来。实际上,越注意越强迫,越练越严重,不经意时反而不强迫,这就是强迫症的规律。和走路一样,如果把目光集中在手脚运动上,走路就不自然。

7.3寻找强迫

注意之后,就会寻找。患者常常是持之不懈地、努力“搜寻”自己的强迫。他们在这方面已达到“上乘”功夫,能够把自己发生过的强迫一丝不漏地全部“找”到[5]。

7.4对抗强迫

许多患者说,当强迫意向袭来时,怎么也控制不了。殊不知,人不能制造感情,也不可能消灭感情。人人都会强迫,你却偏把它视为天大的事,因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这些情感是正常的。如果说错的话,不错在情感上,而错在对待强迫的态度上。倘若固执地抱着对强迫的错误态度,却要正面地压制怕的心情,就不明智了。当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发生冲突时,企图以主观愿望改变客观规律的人,无不受到惩罚[5]。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不断加深了强迫的体验和记忆[6]。

8心理障碍

8.1过度内倾

内倾是指注意力朝向关乎自己利益的方面。如







































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fyhl/38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