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中贪求什么,“魔鬼”就会用什么来诱惑你。如果你贪求财富,他就怂恿你去追求财富。他向你许诺,他可以让你成为极为富有的人。假如你听了他的话,你也许真的可以发财,但是你错过了心灵成长的机遇,你也许会很富有,但是你将失去灵魂。
强迫性人格是一种特别的性格,这种人往往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固执己见。不过他们的思维能力一般都比较高,做事认真而一丝不苟,自律很严格。
如果强迫性不严重,这性格也不无可取之处。他们适合做会计、精算师、工程师等工作。但是如果强迫性严重,则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问题。他们也是强迫症的高发人群。因此,强迫性人格应该对自己的性格少做调节,减少过多的强迫性。下面我具体分析,如何做到这一点。同样,心理咨询师在调节强迫症患者的时候,也可以参考下面的论述。
死亡的使者——“魔鬼”
“魔鬼”形象是死亡本能的象征,代表的是最低能级中的能量,作为子人格出现的时候,最常见的外貌和装束是:像一个黑影,他一出现,来访者就感到很恐惧。仔细看,他一身黑袍,身材高大,面孔是骷髅的脸,或者是可怕的阴森的样子。有的时候,他会有一对角,角是向内侧弯曲的,半个月亮的形状。
“魔鬼”的性格,是爱用种种不同的手段把人拖入心理障碍中,直接的方法是用他令人恐惧的威慑力。
《大话西游》中的牛魔王就是“魔鬼”的直接化身。他邪恶而强大,似乎是不可战胜的。这象征的是死亡的巨大的恐怖。
儿童在恐惧时,容易想像出这样的“魔鬼”。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灵刚刚赋有了生命,人格还比较脆弱,死亡的威胁似乎时时存在。人格发展比较幼稚化的人,也比较容易想像出这样的“魔鬼”。
癔症患者、恐怖症患者,或其他人格发展在口欲期的来访者,都比较容易想像出这样的“魔鬼”。
不过,说到在强迫性人格者身上的“魔鬼”,他更多的是表现出另外的样子。使用间接的方法。
间接的方法是用说服、引诱和欺骗。在诱骗的时候,他的脸不再是那样可怕,往往他会不让你注意他的脸。衣服也不再是黑袍,不过还是黑色和深灰色衣服,他的衣服都是正式的制服类的衣服,他几乎从来不穿休闲服装。他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催眠者,可以抓住人的任何一点点弱点,说服人按他的路去走。他的语调极富诱惑力,他的智力很高。在每一次遇到来访者身上的他的时候,我都为他的催眠技巧所折服,他的每一句话都及对而准确。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我见过的催眠师,我也相信没有哪个催眠师可以超过他。他欺骗的技巧也很高,尤其善于假装善良。
“魔鬼”是人为死亡本能的化身,他的种种行为的目标是让人在心灵上逐渐失去生命力。
前不久,我的一个来访者的子人格中分析出了“魔鬼”。
这个来访者是个艺术家,他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他感到自己不能摆脱艺术界流行观念的影响。虽然他自己认为流行观念是不适合自己的,但是他没有办法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在个人生活中,他感到一直受到父亲和权威者的压抑。
另外,他是一个宗教感很强的人,对宗教很有兴趣。
一开始,我发现“魔鬼”在利用他的宗教感,试图不让他形成自我同—性。青年是自我同—性形成的时期,青年人本应该学习尝试,知道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形成自我界限。但是,“魔鬼”试图阻碍这个过程,他利用了来访者的宗教感,对他劝告“佛教讲过,真正的觉悟者应该是‘无我’的,他应该和整个世界是一体的,你不应该排斥其他观念……”
来访者被说服了,一方面是因为他相信佛教,另一方面,青年人在形成自我界限时,本来就有一种不情愿,因为这个过程使人感到自己“失去了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来访者不能摆脱艺术界的流行观念,因为“那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说服来访者建立自我界限,并运用了意象对话的技巧来达到这个目标,他做了并做得很好。不久后,“魔鬼”在他的想像中现身了。这个“魔鬼”和我们刚才说的“标准样子”不完全一样,他的衣服不是黑色而是灰色的,面目不清楚但是肯定不是骷髅。
来访者在想像中向这个“魔鬼”发动了攻击,他趁“魔鬼”不备,一刀把他杀了。
在想像中杀死“魔鬼”,象征着他对自己的心理障碍,对压抑自己的权威将采取一个“反抗”的态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魔鬼”不是可以这样被轻易“杀死”的,他随即变成了另一个声音,来说服来访者了“你太富攻击性了,这样不好。做人应该宽容,不应该这样有敌意。”看到来访者有些忧郁,他用手拍了拍来访者的肩膀,像一个慈祥的长者一样温和地说“你应该有爱心,你本来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对不对,用这样暴力的方式多不好……”
听起来,他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在原则上爱心当然比暴力要好。但是,在这个时刻讲爱心,“魔鬼”的目的是化解来访者对权威的反抗,不让他心灵独立,不让他建立自我。
这就是我常见的现象,“魔鬼”会利用人心中的“上帝”、“佛”等美好的意象,利用人心中美好的愿望达到他的破坏性的目的。以往的咨询中,这个“魔鬼”曾多次用这样的手段。难怪禅宗告诉我们有时需要“见佛杀佛,见魔杀魔”。
在一个人心灵面临成长、飞跃的边缘的时候,在一个人正要从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在一个人正要进入心灵的更高境界的时候,“魔鬼”最容易出现。他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个人回到原来的境域中。为了这个目标,他会锲而不舍。一个人心中贪求什么,“魔鬼”就会用什么来诱惑你。如果你贪求财富,他就怂恿你去追求财富。他向你许诺,他可以让你成为极为富有的人。你将要有的进步越大,他许诺给你的财富越多。他会这样鼓动你,“我可以给你世界上所有的财富”;也会更现实地说:“让你成为亿万富翁”。他会具体告诉你一些方法,让你相信他不是空口许诺,而他的智力高于一般,所以他的方法听起来很是可行;你可以相信有了他的口才、计谋,发财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假如你听了他的话,你也许真的可以发财,但是你错过了心灵成长的机遇,你也许会很富有,但是你将失去灵魂。
假如你贪求美色,他会许诺让你得到美色。他也有能力这样做:因为在你和异性交往的时候,他会“出场”帮助你,让你口才一流、魅力十足,让对方为你着迷,就像他曾经帮助浮土德去引诱甘泪卿一样。但是,结果也会和浮士德一样,你会害了甘浔卿,你自私的“爱情”使你成为情场高手,也是伤害异性的高手。
假如你贪求名誉或地位,他也会让你得到名誉或地位,可以让你飞黄腾达。对他来说,这不是难事。他是一个“心理学家”,善于体会别人心理和利用别人,他也可以让你这样做。但是,你的代价是失去灵魂,你也许会成为独裁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和权利,你将不得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小到说谎,大到杀人。
我们在历史上可以见到无数这样的独裁者,他也可以让你获得其他成就。在我看来,毕加索就是被“魔鬼”说服的人,“魔鬼”给了他一种更高明的投机方法:表面上是独树一帜,实际上是哗众取宠,让他出名,但是人格却不能改善了。达利也是一个画坛的投机者,不过,“魔鬼”并没有为他出多少力。他的行为没有表现出“魔鬼”的那种深刻的潜意识的灵感。
“魔鬼”的催眠方式和蛇的方式极为相似,我认为他和蛇应该有一定的关系。“魔鬼”的直觉、智力和神秘都应该是来源于蛇。在西方文化中认为蛇就是“魔鬼”的化身,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魔鬼”不仅常见于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也常见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等其他心理障碍。
如何应对“魔鬼”呢?
要对付“魔鬼”原型,应该先学习识别他。当他直接以可怕的样子出现时,识别并不困难,但是在他变换了样子后,识别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这样文质彬彬的形象是“魔鬼”,再加上他的种种甜言蜜语、种种许诺甚至实际的帮助,识别它就更不容易了。
不过,在意象对话中,“魔鬼”的外貌变化还是有限的,而且他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他的话千变万化,但是大多都是在教你如何回避责任、回避努力、利用别人。假如他反过来让你追求善良,他就要求你做得非常过分而不近人情。
比如,中国古代为了鼓励孝敬父母,便编造了“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故事。郭巨遇到饥荒,粮食不够吃,于是就决定把儿子活埋,把省下的粮食给老母亲吃。这个“孝敬”的故事实在是很残忍。还有就是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古代的孝子或儿媳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煮汤给父母喝,据说可以起到良药的作用。在子人格角度看,这显然是“魔鬼”伎俩,是“魔鬼”利用人心中的“上帝”达到自己的目的。
识别之后,对付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理睬。
战斗不是最好的方法,不论在想像中多少次杀死了“魔鬼”,他都还存在着。战斗代表着对“魔鬼”所象征着的死亡的拒绝和对立,但是不论你拒绝的态度多么坚定,“人生而必有死”这个现实是不可消除的,因此“魔鬼”也就不可能被消除。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人对待鲨鱼的态度就是战斗,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战斗,但是老人不论多么英勇,也不可能杀尽鳘鱼。当然,战斗也不是最坏的方法,因为战斗的对侯,你可以得到生命。战斗总比屈服好,假如你屈服于“魔鬼”,你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和“魔鬼”辩论也不是好方法,因为“魔鬼”随时在想新的花招,诡计层出不穷。和他辩论,需要耗费太多精力,稍不留神,就落入了他的圈套。一旦被他说眼,你就会走上一条看起来光明但是实际上不正确的道路。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睬,随便他怎么做——我知道这都是“魔鬼”伎俩,然后我就不理睬他。就像你是一个少女,在街上遇到小阿飞骚扰。你劝告他是没有用的,你和他辩论是没有用的,你骂他也是没有用的。你越骂,他就越来劲。而且说到底,骂也是一种交流。最好的方法是不理睬,就像没有看见他一样走自己的路。这洋,他过一会儿就没有纠缠你的兴致了。对待“魔鬼”,也是一样。人早晚是要死的,你对此恐惧、抗争、讨好、屈服都是一样要死。最好是不要管它,把注意力放在生话上,在生命中追寻美好的东西,等大限到了时死就死了。
当然,说是这样说,真正要做到不理睬是很不容易的。
前面我们说过,不论对哪一个子人格,接纳的态度都是不错的。按逻辑说,对“魔鬼”子人格也可以采用接纳的态——但是,接纳不意味着要理睬他。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接纳,“我知道有这样一个家伙,我不打算除掉他,但是我也不理他,由他说什么好了。”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这个侧面是不接纳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和这个子人格战斗。他们拼命努力试图把他除灭或杀死。强迫症时时刻刻在思考:“我怎么样才能消除不良心理和情绪?”但恰恰是这样努力,更增加了消极的心理,增加了“魔鬼”子人格的力量。有一种森田疗法,就是让强迫症患者放弃努力,不再和消极的情绪做斗争,不再拼命克服心理障碍,“听天由命”随他去,这也就相当于我们的方法中“不理睬魔鬼”的方法。
胆怯的产物——绝对者
在强迫性人格的人,特别是强迫症患者身上,常出现一些追求绝对的子人格。
有一类子人格是追求完美者,它也是“魔鬼”的化身。
他喜欢穿一身整齐的制服,把自己打扮为公务员的样子。
有一次,他出现在来访者想像出的地下室中,自称是地下室的管理员,姓王。地下室显然是“地府”的象征,这个姓王的管理员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阎王”。
因为对秩序的爱好,他往往会随身带着笔记本、文件夹、公文包一类的东西。
在性格特点上,他喜欢秩序和完美、希望一切都整齐不乱。一旦发现不完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或失误,他就会勃然大怒。他最爱指责批评人。
在强迫症或强迫性人格障碍者身上,就是这个“完美者”占据了统治地位。就是在他的驱使下,强迫症者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无缺,不允许计算出一个错误,不允许衣服有一点脏,不允许行为上有一点失当。他每时每刻监视着其他子人格的一举一动,把一切记在账上。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绝对不犯错误”,“绝对要做好”。
因此,有些强迫症患者才会每天几十次地洗衣服,几百次地洗手。
他可能会得到一些成功,特别是在学校中,因为他的努力,他有可能学习成绩会不错,甚至会很好。但是,他的那种不平衡的生活方式早晚会带来问题。而且说到底,他所追求的那种绝对的优秀是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他早晚会失败,而他又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他宁愿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了身体或心理的疾病。他们喜欢说的一类话是:“如果我没有病,我现在早就是千万富翁了。”当然,这话只有他自己相信。而且,在深层潜意识中,他自己也不那么相信,因此他也不敢让心理疾病很快痊愈,以免打破自己的幻想。
完美者会借用各种文化中的神的形象,比如显像为圣女、佛等。他也让自己的所有子人格按神的标准生活。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其他子人格做不到,完美者也就有机去时时刻刻指责池们了。
指责才是完美者的真实目的。
“完美者”也会把批评的矛头指向身边的其他人。
在强迫性人格的人身上,还有另一类类似的子人格,是“追求极限者”,子人格形象多为男性,偏瘦,喜欢穿黑色的夹克.衣着整齐干净。
一个有强迫症的来访者分析自己的子人格时,发现他有一个子人格名字就叫“极限”。其他人身上的子人格名字不同,但是也是追求极限的。和完美者要求的“绝对正确”不同,“极限”要求的是“绝对优秀”、“绝对的有效率”、“绝对成功”,要求自己发挥出全部的潜力,把潜力都用在一件事情上,让自己成功。
这个子人格是成功学书籍的最大买主、名人传记的最大买主。他特别想模仿过去成功者,他们甚至会刻意模仿过去的名人或伟人的行为习惯。我见过很多模仿毛泽东的人,他们叉着腰,故意带出一些湖南的口音,像毛泽东一样抽烟。在他们的想象中,自己是毛泽东一样的英雄人物。这个子人格之所以愿意读成功学或名人著作,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不习惯接触真实的生活,反而更习惯在思考中和理性化的活动中生活。
追求极限者有时自称为是“勤奋者”,在子人格的形象上,他会带着表示勤奋的公文包之类的东西。他也的确很勤奋,他的目标就是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用来追求自己的成功。
“追求极限”是一个自负的子人格,他认为自己聪明、积极、有大志,不是一般的凡人可以比较的。
“追求极限”有时会和“英雄”原型结合,甚至用英雄的形象出现。“魔鬼”潜藏在背后,英雄在外边。“魔鬼”体现为对自己的苛求,他苛求来访者和英雄原型一样,绝对的勇敢、绝对的有力量,绝对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访者因而会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软弱,会刻意竭力追求勇敢和坚强。比如,他会找机会打架,证明自己足够勇敢;他不允许自己伤心,也不允许自己真心恋爱,以表现所谓的坚强。
我们必须知道,生命是不断的创造,因为是不断创造,也就是在不断地改变,因此生命不会有一个固定的“完美”或“极限”。任何绝对化的要求都是反生命的,是“魔鬼”的行为。
因为人不是完美的,一个人假造了一个“完美者”的子人格,其背后必定有一个相反性质的子人格,一个“委琐”、“肮脏”、“卑鄙”的子人格。在强迫症来访者的治疗中,有些来访者会掩盖这个子人格,以至于在做人格意象分解的时候,这个子人格久久不出现。但是,我们应该心里有数,知道有它存在。只有正视它,接纳它,来访者的心理才可以改变。
一个“勤奋者”背后,一定有对应的“懒惰者”。在不同的人那里,他的名字不一样,但是他一定是一个懒洋洋的人,衣服以睡衣为主,大多是喜欢躺在床上,喜欢无所事事:强迫性的人对这个子人格一般都比较排斥,或者更具体地说,勤奋者不喜欢这个懒惰者。但是实际上,这个懒惰者是对他有很大好处的,正是因为有这个懒惰者,他才有可能学会休息。
一个假的英雄子人格背后,对应的子人格或者是“胆小孩子”,“伤病者”,或者是“退缩者”。在不同的人身上,他要么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伤兵。要么是一个天天躲在星子里人,只知道收拾屋子,但是总也收拾不干净。
强迫性人格根本是胆小缺少安全感,于是他便自命善良或者幻想自己伟大.用症状来逃避对幻想的检验,追求独立但是又不敢独立,优柔寡断不会做决断。不会做决断的原因是他
们考虑得太细而害怕出任何错误。强迫性人格的来源是童年没有得到支持.也没有得到尝试的机会,父母要求严格而实际上不亲密或溺爱。绝对者类型的子人格是缺少安全感的象征,因为缺少安全感,所以只有在“绝对安全”的时候才放心,而只有在“绝对完美”、“绝对优秀”、“绝对成功”、“绝对强大”的时侯,他们考可以不恐惧。这就是要求绝对的原因。
如何应对绝对者呢?
应对绝对者的方法就是找到和绝对者对应的子人格。如果他有完美者,就寻找他的“无能者”;如果他有勤奋者,就寻找他的“懒情者”;如果他有战无不胜的“英雄”,就寻找“伤者”或“退缩者”。
这个对应的子人格就是医治绝对者的良药。
表面上看,这个对应子人格是不好的。但是实际上,他具备着绝对者缺少的侧面。比如,“完美者”缺少对错误的宽容,他不宽容自己内部的其他子人格,这让自己不愉快;他也不宽容别人身上的小的缺点,这让他难于与别人交往。别人会感到他这个人太苛刻。而“无能者”虽然在表面上不如完美者,但是他对自己的子人格对别人都是宽容的。他知道自己不完美,所以也允许别人不完美,有了这样的宽容,自己和别人都可以活得轻松一些,压力小一些。
“勤奋者”不知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工作狂的方式往往会让他自己疲劳不堪,但是他反而因此感到自豪,他希望自己利用每一分钟工作。假如没有懒惰者拖他的后腿,他也许真的会把自己累死。
强迫症的“英雄”子人格有虚假的成分,如果没有“伤病者”和“退缩者”,他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会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最后必然导致失败。
和“绝对者”对应的这些子人格,平时就在努力帮助着“绝对者”,但是“绝对者”却轻视、讨厌他们,必欲除去他们而后陕,但是,他们又不可能除去这些子人格,因为这些子人格是人心灵中自然有的自我保护。这就是强迫症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心冲突。
心理咨询所要做的,就是让“绝对者”接受这些对立的子人格的存在。至少,承认他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如果能喜欢、关怀这些对立子人格就更好了。他们可以让自己练习,在想像中让“绝对者”拥抱他的对立子人格,和对立的子人格交朋友,请求对立的子人格给自己提出建议。如果能做到的话,就想像这两个子人格融为一个人;如果做不到,让“绝对者”听一听对立子人格的意见,即使心里不高兴,也接纳一部分他的意见。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有的时候也很讨厌说话不客气的魏徵,但是他决不会杀掉这个大臣。因为他知道,这个不顺着自己的人对自己的帮助会很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强迫性人格的缺点就可以得到弥补。
绝对者和对立的子人格相互接纳后,他们的外表都会有些改变。绝对者的衣服颜色会从黑色为主变为银灰色等更温和的颜色,而对立的子人格的外表也会有所改善。
理性的误用——辩论者
在强迫症患者中,我们可以常常遇到一个非常善于辩论的子人格。
这个子人格的外形有男有女,体形瘦削,穿着像知识分子,衣服颜色以灰色为主,往往戴眼镜。
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他会和你辩论,证明你是错的。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他是让心理咨询师非常棘手的家伙。因为有他,不论心理咨询师提出什么,来访者都拒绝,都说不对。
他极为顽固,而又很聪明,他极其善于找到别人语言中的漏洞,他利用能言善辩的技巧专门和心理咨询师作对。
他很喜欢看心理学书,甚至可以博览群书。许多强迫症患者阅读的心理学书的数量,甚至不比心理系的研究生少。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他所读的书,甚至可以和心理系的博士相比。在我对他做精神分析治疗时,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在对我做精神分析,但是精神分析理论是有问题的。有很多心理学家都曾经批评过精神分析理论,他不严谨,不科学。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证伪的,而精神分析是不能被证伪的。”我说那我就改用行为疗法,他又说,“行为疗法恐怕没有效果,因为行为疗法太简单化了,没有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心理咨询师如果对他的心理有所分析,他总是要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所建议,他也要回答说“我认为这样做不会有效果”,并且说出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理由。
“辩论者”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些经验不足的心理咨询师试图“说服”他,结果都会是铩羽而归。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包不同,这个人酷爱辩论,不论你说什么他都会反对,并且要寻找你话语中的破绽。
包不同和强迫症患者的“辩论者”是有区别的。对包不同来说,辩论是一种爱好,一种竞赛,一种智力上的比武。他辩论是为了寻找一种快乐、自信和满足的感觉。而对“辩论者”来说,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抵制改变,是一种阻抗。“魔鬼”利用了一个包不同类型的人,利用他的智力和辩才来达到他的目的。“辩论者”实际上可以说是“包不同”和“魔鬼”的组合。
辩论者自己也是很愿意思考的,强迫症有一种症状叫强迫思维,就是他总在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思考的东西常常并没有任何实用的意义,比如,“为什么这段围墙上栏杆是13根?”、“为什么1+1=2?”
重性精神病患者中,有一种类似的症状,叫雄辩症。患者也是极爱辩论。比如,前不久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的时候,在课堂上不断和老师辩论。老师说:“某人买了辆车”,他就说:“是汽车还是火车?你没有说清楚。火车也是车,他买的是不是火车……”这是不是“辩论者”呢?我个人认为是,不过,我没有给这种重性精神病患者做过人格意象分解,所以不能确定。
如何应对辩论者呢?
应对“辩论者”的方法,在本书中我基本上不加介绍。因为如果有心理问题的人看到了我的书,知道了我的应对方法,必定会想出对付我的方法。这样,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新的困难。
不过,我们可以提醒大家,不要把这个“辩论者”当作“坏”的子人格。必须必须承认,这个子人格身上有对人很有益的东西。他不轻信,可以帮助来访者避免许多错误;他有独立性,有反抗精神,可以避免对别人的过分依赖;他善于从反面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只要我们把他和利用他的“魔鬼”分离,他就会成为一个包不同式的可爱的子人格。
“辩论者”就像一个律师。律师有的时候要为犯罪者辩护,表面上看,这带来了一种危险,就是让犯罪者逃脱法网。实际上也确实有一些建师明知道当事人有罪也为他辩解。但是,律师的存在还是利大于弊,因为他保证了法律的慎重性,减少了无罪者被冤枉的危险。我们的子人格“辩护者”也是一样,他自动的反对我们的意见,努力寻找我们的漏洞,也可以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可以避免心理咨询师万一会犯的错误,避免心理咨询师的错误指导。“辩论者”不可以“消灭”,只可以对之进行调节。
点击顶端蓝字“心路”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