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认知里,创业团队和大公司是有明显差别的,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做事情的方式以及工作内容都是不同的。在知乎上搜大公司和创业能搜出很多问答来,大家都在讨论: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到底有哪些不一样?找工作的时候究竟应该怎么抉择?
我了解到现在很多产品经理都在创业团队里工作,李开复老师在知乎上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创业公司的特点,以执行为目标,可以担当多种职务,比较完整地理解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步伐较快;没有太细的职能划分,有更多的自由度,比较少官僚会议等。这也是我对创业公司的一个基本认知,在创业公司里,有一个好处:你可能会做很多的事情,会有更多的体验等;但确实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有很多的坑。
对于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来说,我觉得有两个很重要的矛盾:
1.格局和视野的高要求与个人经验有限的矛盾
对于创业公司,其实很多时候你需要做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在大公司你可能不会遇到需要做这些决策的时候。我们在大公司可能只是做一些很具体的事物,很多事情其实已经由高管或者决策部门决定了。但是在创业公司,你需要做很多这种非常重要的事情,你需要对这个行业、这个市场、用户都有很深的了解,对你的格局和视野要求非常高;
2.旺盛的需求与团队资源有限的矛盾
在创业公司,整个产品可能现在还比较粗糙,你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需求,包括从用户来的、老板给你的以及各种投资方给你的需求,但是你的团队资源显然是很有限的,怎么去解决这样的矛盾?
所以,这是两个我认为在创业公司非常重要、非常需要去考虑的矛盾。那今天我要分享的这几点都是跟这两个矛盾有关系的,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些矛盾?怎么去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然后把它们解决掉?
1产品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区分可用性和易用性
可用性和易用性是作为产品功能最重要的两点。我们要在一个功能上做一个区分,这个功能到底是可用的还是易用的?如果这个功能是可用的,对于这个产品来说,它的意义是用户真正能够使用它了;易用想表达的是:如果有这个功能的话,用户会觉得更舒服、更开心,可能是这样一个状态。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只会对一个功能进行判断:它应不应该做?它是不是好的功能?或者是不是一个坏的功能?
在很多产品经理的眼中,其实是没有可用性和易用性的区分的。为什么可用性和易用性这件事对产品经理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创业团队的产品经理来说很重要?因为公司现在的整个团队资源很有限,技术开发资源很有限,甚至写文档的精力都是很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把所有精力和时间用在优先做可用性的功能之上,再去考虑易用性。
那到底什么样的功能是可用的功能,什么样的功能是易用的功能呢?我们看这张图:
可用的功能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基本的功能、最必要的功能。这个功能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没有这个功能,我就不会用。对于易用性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有这个功能我会更开心、更满意。但是,你只有易用的功能的话,我是不会用的;而你只有可用的功能,我是可以考虑用的。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
还有三类需求,比如说“没有会特别满意”、“有就不会用”和“最无关紧要的”,这几类比较特殊的需求,都是我们要扔到垃圾桶里,是我们不考虑的。并不是所有我们觉得看起来能够让这个产品变得更好,能够优化它的功能都是好的功能。因为我们要通过用户的角度去看,这个功能对于用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把最核心的做到。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看图:
这个是我来公司之后做的一个改版,这个改版可以看到:
首先视觉上更舒服了一点,我们把右上角的“开始接单”这个文字按钮放到了中间,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圈儿。这个圈儿非常醒目,对于我们的配送员来说,可以立刻看到这个按钮,然后立刻点击它就可以接单了;对于左边的按钮来说,可能不是特别清晰。
另外有一个改动是,当你点击“开始接单”之后,中间那个订单的拟人化小人,它会不停地晃动,告诉你“正在接单中”,就这么一个状态。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改动,从视觉上,包括从交互上,从我们产品设计的逻辑上来说,它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优化。
我们在订单列表页面也做了一些改动: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整个订单列表上做了很多新的元素,我们把商家区分开了,把商家变成了Tab页,变成了标签页,然后我们在整个订单的内容上做了一些新的排版。我们认为它的逻辑是更清晰的,它的结构是更明了的。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改动是非常好、非常棒的。
但是当我们上线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多各种各样新的反馈,我们发现配送员对这个改版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满意,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他们不熟悉新版的交互,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成本,他们发现你更改了整套接单流程,需要重新学习,这很糟糕;
第二点,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骑手认为动画效果非常耗流量,没有感受到任何体验的优化。他认为视觉上的这个体验并不重要,因为他知道“开始接单“那个按钮放在哪儿就ok了。你不需要做得特别大,也不需要上面有各种动画效果,这个对他来说是一个很没有必要的事情。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设计逻辑上的很多正确性并不意味着方案就一定是用户所喜欢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知道,对用户来说,哪些功能是可用的?哪些是易用的,哪些又是属于其他类型的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接近用户,我们不能离用户特别远,有的产品经理是那种办公室型的产品经理,他永远就坐在办公室里,从来不出去,不跟用户交谈,也不关心用户,他关心的可能是全球的交互体验的新趋势,或者去知乎上看看那些牛人是怎么点评这些体验和交互的。
因为我们面向的用户是完全不一样的群体,比如我们接触到的很多用户,他是不关心流量的。那对于我们配送员来说,他们的生活阶层和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对这个产品功能的需求,他们的需求跟其他用户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接近用户”。比如我们就经常跟各种配送员聊天,经常去做一些沙龙,做一些访谈,去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
当然,其实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你真正成为用户。你变成了一个配送员,比如说我之前就经常在新版上线之后,亲自去,拿着我们的app去送外卖,去送快递,去体验我们这个产品可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体验是最直观的,可能有很多东西你跟用户交流也是交流不出来的,包括你的逻辑分析也是分析不出来的。所以对你来说,成为用户可能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区分完整性
什么是完整性?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要做一个线下支付的功能,当然配合这个功能,我们预期的整个支付功能是这样的,要有支付宝支付,脂肪肝是因为吃的太油腻吗帮助脊髓损伤伤友重建生活培训志愿者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