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曾戈致幻置身在幻觉与现实的深处

▽曾戈

曾戈,年生于广东汕头,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曾为摄影记者,现为摄影师,工作生活于广州。

摄影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多个展览,个人摄影书《致幻》年入围谷仓摄影样书马丁·帕尔评审奖,年参展图虫“摄影书房”上海民生美术馆站,并被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收藏。

当触碰到表象下隐藏的丰富内涵时,曾戈并未选择抽离,而是走入幻觉与现实的深处进行拍摄,探索表象背后隐藏的神秘之物。

这种介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是大脑能够接收到的自由意志,是切换于固态与流动之间的美感。

我们熟悉的世界,

就是“真实”的世界吗?

《致幻》是曾戈给出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陈樱丹

采访嘉宾:曾戈

可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吗?

如同我在书中所说的“我们自以为对所处的世界熟悉,当自己面对‘真实’世界时它们却变得异常陌生”一样,这个系列的作品描述的是关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映射和看法。

可以从书里看到,我喜欢用象征手法去拍摄所观察到的对象,也即“置身在幻觉与现实的深处”不断交错,对象也好作品也罢,它都一直在那里,等待你去挖掘,作品是自己生长出来的,这种感觉很好。这个系列拍了好几年,做一本书也是一个小结,希望可以再成熟点。

能介绍一下你做这本书的设计理念吗?

编排上注重整体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单页只放一幅作品,横竖构图分开,按照自己对作品节奏的理解加入个别空白页作为过渡,并且把作品阐述也散开分布在作品中间,形成图文有所呼应。

“让作品自己说话”是我想表达的态度;制作上,盒子采用木制硬盒镀膜包装,画册是无线精装印刷;为了使得手感具有卡纸相片的触感,内页用了较厚的纸,同时内页纸张偏黄也模拟出了相片原有的颗粒感。

△《致幻》,封面和内页

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和这本书的制作过程吗?

这组作品拍摄于-年间,有赖于日常性的观察和连贯性的拍摄。我发现即使普通的生活也有它梦幻的一面,这是我想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希望每个观者可以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它。

△《致幻》

致幻这组作品在14年以摄影展的形式展出过,为什么会想要再以个人摄影展的形式做展示?

无论做展览还是出书都是给自己总结的一种方式,加上一直都有做个人摄影集的想法,刚好“摄影书房”有这么一个机会,所以我决定把它落实。

△《致幻》

在致幻这组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是一个悬吊发光着的灯管。当时走廊里特别黑,也很安静,只有这个掉出来的灯管被电线拽着在空气中摇曳,圆型灯管远看就像天使的光环,令人难忘。胶卷冲洗出来后笼罩着一层迷人的味道,让我特别兴奋。

△《致幻》

在做《致幻》的时候有没有参考过其他摄影书呢?

设计《致幻》的时候没有参考过其他摄影书,所以在排版上花了些时间。

你曾经是报社摄影记者,愿望是成为战地摄影师。这段经历对你后来拍纪实摄影有产生影响吗?包括对《致幻》的拍摄有什么影响?

对我而言,喜欢摄影就是从纪实人文类型开始的,从而想去尝试做一名摄影记者。报社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对应该重点拍什么,不应该拍什么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的观察能力和捕捉及阅读的能力也是在那个时候得到提高的。

报社的摄影讲求客观和公正性,并不允许夹杂太多个人情感,而《致幻》作为个人摄影集则充满了我的所有想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你说过,“作品始终要制作出来自己看到才舒服。”可以简单说一下你对作品呈现的理解吗?

我始终觉得,作品单纯发布在网上和制作出来是有本质差别的。从作品本身讲,网络图片无法完全呈现出应有的质感,而且偏色也是一个问题。也许受网络氛围的影响,人们在网上浏览图片时总会心浮气躁。好的作品需要正确的氛围去消化。

△《致幻》

“好的作品需要正确的氛围去消化。”挺有意思的观点,可以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比如看其他艺术家作品的时候,在网上看和去展览现场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打个比方,就像当面与本人交流和用







































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sybj/60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