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它外壳坚硬,曲线光滑,身体玲珑小巧。
送你一颗子弹,那火药的粉末,呛人的气味,内里有最凌厉的美。
送你一颗子弹,它拆掉了弹夹,卸去武装,形单影只,毫无防备。
送你一颗子弹,它柔柔地躺在书桌的一角,但仍然有着直击心脏的力道。
送你一颗子弹,多么诡谲的意象!以上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书名叫——《送你一颗子弹》。
该书作者刘瑜,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清华大学。这段人物背景介绍完全不想扰乱众人对于文章本身的感知。世界牛校怎样?学术牛人又怎样?专家横行,教授泛滥的时代,年轻人啊——已不想被知识精英们耳提面命。冲着出身和学校牌子品评其人学识与见地,就像对着电脑上的ps美女照兀自遐想一样,都是非常不靠谱的事儿。
最初看见刘瑜的文字,是在《南方周末》上,文章内容标题,早已忘了,只偏偏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时隔不知多久,去逛书店,随手拿起一本书,作者名字似曾相识,书名似乎也没那么陌生,颔首凝神的片刻就对上了号,顿时很高兴,赶紧向朋友显摆自己的好记性。没想到朋友也如逢故友,他说假期回师大去拜访一位他非常尊敬的老师,当时这位老师的书案上放着的,就是那本《民主的细节》。
一切都水到渠成地自然。而自然就一定比做作好,这是必须的!
以我那老牛拉破车的看书速度来衡量一本书的好坏,可能会有失公允,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一个拖沓惯了的人,得要多高的爆点才能让他眼睛放光、瞳孔放大、雌雄激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统统加倍分泌,从而表现的兴致勃勃呢。速速看完《民主的细节》一书后,刘瑜女士在我心中遂留下了美好而热烈的倩影,她利落的短发,微笑的眼神,配上那个大大的耳环,简直帅呆了。
看《民主的细节》时,就感佩于作者对严肃政治问题的形象化解读,多少貌似深沉的政治问题被这个小女子条分缕析下来竟跟听隔壁二大妈唠嗑一样轻松,间或还有德云社的幽默路子,比如,说到中国当代年轻人注重个体生活,非但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还振振有词:“我就是不关心政治怎么了!”,她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妈妈买菜,爸爸洗菜,姐姐做饭,哥哥洗碗,妹妹扫地,但有个弟弟却说:‘我就是不关心做饭怎么了!’”读后不禁让人莞尔。
起首那篇《维克托尔的那场旅行》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她观察美国政治生态样貌的契机和动机,其中不乏动情之处。动机是什么自然不言而喻,她希望心仪的民主能“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让之通过对公共责任的担当,从原来隐身的群里中出走,“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勇敢的人和怯懦的人,勇敢的民族和怯懦的民族,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总之,我觉得刘瑜的文章缓解了某些知识拥有者或者画地为牢,或者把自己打入冷宫多年的窘境。当然,也只是缓解。真诚地希望能更多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文。
《送你一颗子弹》作为一本生活随笔,是作者多年求学、游历、追寻、跟人生死磕的结果。从朋友那借到此书后大概用了两周多的床上时间我就看完了,其速度之快再一次使我认识到:并非知识越多越反动,根本是知识越多越无趣、越无聊嘛,在一群无趣无聊的学术余孽当中刘瑜女士是何其可爱啊!她身上大女人范儿和小女人气非常圆融地结合在一起。
长久以来我为自己是个女人,是个对是非和八卦有着浓厚兴趣的女人而惭愧。谁谁谁割了双眼皮儿,谁谁谁的包包异常名贵,谁谁谁和夫君是感情甚笃还是貌合神离?在戳完是非聊完八卦之后,又常常为自己经过了数年的高等教育还没有洗去身上的低级趣味而自责。刘瑜同志说:“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看到此处我有些许的释然。谁难免不说人坏话呢,谁难免不被别人说坏话呢。
当生活被所谓一线二线三线划分,你可能会像个过气的三流小明星一样嗟叹。可纠缠半天才发现生活完全不是一个线不线的问题,一线的硬件完全可能孕育出没有底线的格调。好友娟娟同志异国求学,一会哥伦比亚,一会纽约,忙的不亦乐乎。夫君陈先生抚着我的脑袋鞭策说:都在一个单位共事过,你看你,人家都出国了,你在这儿抱娃呢。我很没底气,但又很不服气。是的,“比被困在一个小地方更可怕的是逃脱一个小地方。因为那时候你才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地点的问题,它那么复杂以至于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的问题。”
萧亚轩的歌里唱到:只要不遇见忽然下雨的清晨,在起床的时候,会慕名的失神。谁难保不会在某个清晨或午夜偶尔失神呢?年轻时可能觉得那个失神是爱情的遗憾,后来觉得它根本不是爱情可以填满的。当女友说她同样在某天清晨起床突然心生悲凉。我想我明白了人生的复杂性可能真得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对于某一阶段,它那么具体,房子车子票子,可当一切都具备之后,仍觉得那场人生的东风还是没到,一切都还是现在进行时。所以,看到《送你一颗子弹》中那篇《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是如此的具有感召力,他们“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它可能只是在描述少数知识精英的精神状态,但即使我辈平凡如斯,在面对日益枯竭的人生时,何尝不需要这样清冽的泉水来灌溉自己。是的,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
书中还有很多凌厉、淋漓又好玩的段子。谈及现代人的普遍焦虑,她说:学习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强迫症了呢,人人都赶着去看急诊。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谈及人际关系,她说: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而对于常常提及的爱情,她说: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
迥异于常人的思路,机智而略带尖刻的话语风格,是刘瑜《送你一颗子弹》带给我的阅读观感。总之,我觉得刘瑜的文章缓解了某些知识拥有者或者画地为牢,或者把自己打入冷宫多年的窘境。当然,也只是缓解。真诚地希望能更多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文。
好了,先摘点书中的好玩的片段。
1.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2.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人一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摆脱这丧心病狂的自然。
3.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4.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强迫症了呢,人人都赶着要去看急诊。我们和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
5.以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干一行,爱一行。我被吓着了。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种人呢?我,我自己,简直是干一行,恨一行。
6.跟某同学说:我50岁的时候要回哥大教书。 他说:那中间呢? 我说,中间要去中国解决一些江湖上的恩怨。
7.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what。
8.但很有可能,比被困在一个小地方更可怕的是逃脱一个小地方。因为那时候你才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地点的问题,它那么复杂以至于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的问题。
9.而很多时候,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而已,并没有力气和兴趣去清晰、去完整、去有理有据。比如,有时候我只想说“fuckyou”,并不想详细说明为什么要fuckyou,用什么姿势fuckyou以及fuckyou的历史意义。
10.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北京哪家的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