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朝的崩溃

清欢想分以下几个部分来分享我读《天朝的崩溃》的感受——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读史书。然后,《天朝的崩溃》好在哪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最后,一本好的史书应该是什么样子。1.读史之目的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钱穆说,只有对本国以往之历史有所了解者才可称为有知识的国民,否则只是个有知识的人。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只不过一个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另一个是从学者的角度。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相似的,所以读史可以让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当前所处在的形势,也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个预判。而另一方面,个体对国家的归属感,家国情怀也是一个有志青年的成长所必须的。中华民族厚重的五千年历史,有必要对其有所了解,这也是一种对我所在土地的溯源。当然,我个人觉得听故事也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其实历史,说白了,是无数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或错综复杂或平淡无奇的事情。只不过不是同一个时段罢了。但是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一样,今之视昔,亦如后之视今。感受是相似的。而我们也必然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局限性所束缚。这种反复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2.《天朝的崩溃》的伟大之处2.1可读性很强2.1.1语言流畅其实历朝历代都会留各种各样的史料下来,包括二十四史,史记也是融入了文学色彩,所以读起来比较畅快的了。但是毕竟是文言文,读起来的流畅性必然不如白话文。有的时候读一会儿就不想读了。本书的语言就很流畅,读下来并不觉得晦涩。2.1.2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可以看一下目录。自序绪论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一琦善其人二琦善卖国罪名之否定三琦善卖国说形成的原因四本书的主旨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一武器装备二兵力与编制三士兵与军官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一从严禁吸食到严禁海口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其评论三林则徐的敌情判断四林则徐的制敌方略第三章“剿”“抚”“剿”的回旋一初战二“剿”“抚”之变三伊里布与浙江停战四琦善与广东谈判五虎门大战第四章广州的“战局”一杨芳的“果勇”二奕山的“靖逆”三三元里抗英的史实与传说第五章东南壁垒的倾塌一璞鼎查的东来二厦门的石壁三定海的土城四镇海的天险五浙东的反攻第六章“抚”议再起一“十可虑”二屡战屡败:从杭州湾到扬子江三求和的历程第七章平等与不平等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引起的忧虑二迈入陷阱:中英虎门条约三“等价交换”?中美望厦条约四“奉献”:中法黄埔条约第八章历史的诉说本书是对鸦片战争的再解读。按照时间顺序,从鸦片战争最初的契机,到最后签订的各项条约,以一个非常客观而理性的视角切入,分析鞭辟入里。在这个顺序中,他涉及了皇帝、臣子,还引用了很多中英双方的史料进行对比。虽然我们说,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因为史学家们都有自己所在的立场,在记录的时候便已带了偏见。但也正因两国史学家所站的立场不同,通过双方史料的对比,本书的作者才可以大致还原出历史的真相。这也引到本书的第二大优点。2.2专业性强我们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看到书的后面附了很多参考文献,也知道作者本人确实是搞历史研究的,很多分析的确有他自己的见解在里面。但是他也只是列了书目,毕竟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们估计没人会去看对应的那么那么多的书。但是《天朝的崩溃》不一样。他的引证可以说严谨细致完美到了强迫症的程度。书中的每一句话,奏章具体的内容,在哪里查到的,第几页,都在注释里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表格和图。比如军事攻防的布局,奏折出发和到达的时刻对比,拨款和军饷的数目等,都有详细的比对和示意。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表格和图画的运用,让历史变得更生动起来。专业性,一方面来说增强了他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来说,专业性如此之强,对学者也有很大的帮助。再者,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例证觉得有趣,可以去翻它所在的书目。这对拓展历史方面的兴趣也是有好处的。所以说,《天朝的崩溃》的如此详实的引证体系也是让我惊叹且觉得伟大的一个方面,这些也可以说是本书最突出的贡献。2.3读了这本书给我的一些感触2.3.1科学的重要

茅海建是做军事史研究的,所以他对当时的国防情况了解比较深刻。紫禁城内,一百年前就有传教士带来枪炮,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当时的航海发现的新大陆的描绘精准的地图等等先进的科学成果就放在皇宫之中,而当时的统治者以及臣子们却觉得那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对其不屑一顾。科学精神是近代以来我们十分追求的东西。因为掌握了科技的国家,就掌控了力量。也因此具备话语权,可以掌控未来。作为一个工科生,蛤蛤说苟利国家生死以,我觉得其实也很有道理啦。学习人文社科,拥有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品格,是不论世俗意义上有没有用都很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十分敬仰为了追求真知,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努力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文明的进步需要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理论体系让国家变得强大。2.3.2人会束缚于时代的局限性

这本书在讲的是,在鸦片战争之中,清朝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体制中的所有人都被时代所束缚。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天朝大国”的观念,对什么叫“平等外交“从没任何的概念。而由于理论上来说天子是至高无上的,臣子怕被杀头,怕被流放,明明这边要打起来了,在回奏章的时候还要发喜报,以欺瞒的态度混过去。明明最重要的,英军陆战的作战实力很强之类的情报,也丝毫不想着给后人留意见,而只想保留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还有在最重要的条约签订上,由一些没有实际官职的人去谈判,对影响日后关键的诸多细节没有预见性。等等等等,都很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当时的时代局限性所预设的。如果换做你我,生长在天朝的体制下,也未必能做得比这些人好。所以说道光等人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却是很正常的。这个让人有点悲哀,“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大概如此。2.3.3想做个勇敢的人

当同时代的人都受着时代性的束缚,当周围的人都因为天朝大国而洋洋自得,当皇帝因为边关萎靡的战事而冲臣子们大发雷霆却无甚助益。有多少大员还在操心国事?又有多少人在吃着皇粮的同时,在京城内游手好闲贪图享乐?又有多少人大发国难财,克扣军饷,谎报雇的武勇数量?边关防事告急,内陆的人不仅不知道具体的情况,还在因为一些有的没的的小事情争论不休。在这样的时候,谁可以去做那个王小波在《寻找无双》里写的鱼玄机一样受三绞毙命之刑而敢于破口大骂说出心中所想的人?对历史的前瞻性是需要天赋的。而说出这种前瞻性,勇敢地面对变化的洪水,也需要十足的勇气。当然有臣子积极吸取西方的先进知识文化。但无论是林则徐,还是严复,又或是提出十可虑的刘韵珂又或旁的萌生出了先进思想的人,依然抱有着一种对皇权的绝对服从以及对夷人的轻视。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很难在当时得到及时的转变。而又恐怕,及时发觉了自己的不正确,在周遭人都表达了某种倾向的时候,有想法的人也不敢于站出来发声。毕竟他们想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更想保住自己的脑袋。反观当代社会,我们终于开始宣扬言论自由,思想解放。我们开始开展各种平权运动,也懂得一个现代性的人应当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但歧视依然存在。对于个体来说,免俗很难,做到人格独立很难,做到不在意周遭人的绝对认同也很难。但我想,对一个有志青年,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保持自我是必要的。当周围的人不敢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敢于保护弱势群体,敢于发声。在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美剧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你有天赋,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做出牺牲。你的天赋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而这也是罗尔斯的“正义”。只有每个人都懂得坚持真理,这个时代才不那么黑暗。所以,嗯,我想做个勇敢的人。3.一本好的史书应该是什么样其实我也没有看过很多的历史书。对于历史,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不同。有自己喜欢的角色,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军事?文化?政治?……但史书,一本好的史书,对写作者和作品都是有要求的。而类型不同,要求也不同。3.1对于讲述通史的作品

要能穿出一条线索,让人读得下去,视角要宏大,对发生的事情的重要程度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把握。如果文笔优美简洁,结构合适,还能取得不小的成功。比如房龙的StoryofMankind,或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3.2《天朝的崩溃》这样的详史

一方面必须要客观真实,这样作者的历史观点与再解读能站得住脚,也经得起时间的冲刷,给后面的研究者很强的借鉴意义。所以写作者本人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学术基础,阅读过足够的史料,有此方面的积累。而著作本身,也应当有据可靠。另一方面,语言、结构都要严谨精炼。历史有它不精确的地方,这需要史学家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我们还原真相。但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对于有料可靠的史实,不能似是而非地一带而过或者随便妄加揣测。从这个角度来看,市面上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不能算史书,只能算小说。3.3作为一本书

任何输出都有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写史书的人也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讲述历史,还应当让读过书的人有所收获——通过讲述往事,告诉我们道理,引起对现实的反思。鸦片战争是一场罪恶的,充满了血腥气的原始资本累积的侵略战争,它是非正义的,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屈辱的。也正因如此屈辱,我们才需要不断的反思,以求得改进。在最后引用《天朝的崩溃》之中令我很有感触的一些话。“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的最大尊崇、最好的纪念。“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在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尽管今天许多人对民众斗争都有着很高的评价,但我认为,它难阻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的攻势。“中国欲抵御西方,须自身强大,其必由之路在于学习西方,如同日本一样。那种强烈的与西方势不两立的情绪,自然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充分理由,但由此产生的对抗,至多也只是低级形式的斗争,且易使当时的人们看不清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前程。“一个民族战败了并不可怕,但战败引出的不是“制夷”而是“顺夷”时,就直接葬送了一切前程。“作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政治家,应当有更高的眼光,应当有负责任的态度,善于将自发的斗争纳入正确的轨道。我这里不是对林格外苛求,而是历史提出了这一标准。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偏离这一轨道就不可能真正的”制夷“,反而有可能偾事。”茅海建先生的这部作品写于上个世纪末。

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见证着中国的进步,也见证着与西方之间差距的逐渐缩小。他在作品的最后发问,“中国人应以怎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应得”中国人的世纪“的称号?”大概时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清欢

Dec.7.

慕清欢

写见闻心得也写书评影评

爱人文社科也爱音乐摄影

陪我一起做个有趣的家伙

欢迎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saw.com/ysybj/7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